根据IDC预测,到2025年,全球IoT设备所产生的数据就会超过80ZB,但我相信这只是冰山一角。边缘计算将使我们彻底重新思考数据中心的架构。数据中心的设置位置必须更靠近使用者,并且让计算及支持系统更接近数据产生的地方。这也意味着数据必须从网络中心节点移到边缘节点上处理,更贴近使用者的终端设备,加快数据的处理与传输速度并减少延迟,同时降低数据移动的成本。此外,数据中心的设计必须要能高速处理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并以云原生技术(如容器)为基础,来支持更广泛的应用程序。要支持这样的运算模式,应用程序与基础设施必须变得更加分散,从原本所有应用程序都在核心云内运作,逐渐演变成核心云与分布式边缘云协同运算的架构。因此,小型、灵活的数据中心将应运而生,每一个节点对于速度、弹性与运营简易性的要求也会更高,在此趋势之下,将迎来两项关键挑战:
一、全新IT基础设施将应运而生:边缘节点需要建立新的架构来让边缘应用程序产生、储存并处理数据,这些边缘节点与核心数据中心紧密连接,所有的数据都须同步进入核心数据中心,并且让核心数据中心保存一些较不常用的数据。然而,这些边缘节点相对较小,数千个的节点不可能每一个都存放着大量的数据,如此一来,基础设施就必须要能够支持数据不停歇地存取和移动,并持续开发出更能分散处理数据的应用程序。
二、边缘应用程序架构将有所不同:一般会采用微服务(microservice)应用程序,能够快速启动、停止与扩展,以便应对大量使用边缘计算服务的使用者。由于边缘节点通常不大,每个应用程序不可能拥有自己专属的服务器或存储服务,所以它们必须共用同一个基础设施。这个问题可以靠容器化来解决,只有当使用者或设备在执行某个移动基站或边缘数据中心的期间才运作,让应用程序和所需的存储服务可以轻松启动和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