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被“深喉”,但这事值得讨论吗?

其实关于“刻意引导舆论”这件事,有一个很简单的应对策略,那就是尽可能地去阅读第一手资料,而不是第三方解读或者任何形式删减改编的转述。具体到所谓的“深喉爆料Keep”事件,从目前大部分相关文章的标注来源看,本轮舆情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一篇名为《Keep的困顿与终局》的文章。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存在着一个雷区:《Keep的困顿与终局》并不是一篇陈述事实的报道,而是一面杂糅了事实与观点的分析解读,而这样的定位差别会带来非常大的区别。

简单来说,虽然事实与观点在人们表达的时候有着不同且鲜明的职能分工——即事实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记录,只有“是和不是”的分别,而观点则是基于个体积累对事实的理解,天然地会受到个体视野、积累、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但由于事实是观点形成的基础,很多时候观点也会带上事实一起表述,观点和事实也就常常在人们的交流过程中相互混淆

这种混淆显然会带来不小的麻烦,尤其是在公共事件中,一旦无法清晰事实与观点的边界、将观点混淆为事实,很容易造成公众注意力的跑偏,实际议题的解决也在这个过程中无法被顺利推进。

《Keep的困顿与终局》存在的问题就在这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结合事实进行表述的观点”,而这些“结合事实进行表述的观点”在之后的一系列讨论中被大量混淆为了“事实”,成为话题基础引发出新的话题。

比如开头第一部分对于Keep办公环境的描写时,作者先是罗列了一系列员工福利减少的迹象,然后在段尾加上了一句定语“这家公司遇到麻烦了”——在没有更多论述的情况下,这样的定语显然是一次基于作者本人个体经验进行的判断。

所以面对这样一篇能够引起行业层面热烈讨论的内容时,我们有必要严格按照“观点”和“事实”的定义去对内容本身进行重新解构。具体到本轮舆情,在暂且不讨论“真实与否”的前提下,在剥掉“基于作者的个人积累出发而产生的观点”后,《Keep的困顿与终局》这篇所谓的“深厚爆料”,其内容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件事:

Keep进行了积极的业务探索,这些探索包括且不限于扩大受众人群、开拓全新业务板块(智能硬件、Keepland、轻食)、打造社区;

Keep积极探索的同时,有两个关键数据的表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DAU并没有明显的增长(长期稳定在400万的量级上下)、商业投入过重(当然没有写出具体数据);

出现了可能与积极探索相关的连带现象,比如开头提到的裁员传闻、用户量下降等等。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