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助考产业”不仅在硕士研究生招考过程中存在,在各类高利害的考试和选拔中,商业机构敏锐捕捉商机而催生的“助考产业”,也几乎无处不在。在不少地区,那些择校热门的优质民办初中,校门口都有商业培训机构派人员“蹲点”,待学生考完后“取经”,整理出“应试秘笈”出售给潜在家长和学生。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刚一推出,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立即各显神通,应试题型解学生之渴的同时创造出新商机。公务员考试、工程师证书考试……各种针对考试的培训班应有尽有,在培训机构的“对策”支持下,诸学子应试“游刃有余”……
“助考产业”的繁荣,是市场服务“补白”公共教育服务的结果。从小学到高中,学校提供基础教育服务,为孩子成长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校外培训和补习机构,则为孩子提供个性化、可选择的服务。“助考产业”作为直接针对考试的操作性培训,通过短期突击性应试训练,帮助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考试,实现升学或者就业目标。考生有需求、市场来补白,本无可厚非。但“助考产业”与教育公共服务不同,它以商业利润最大化为价值取向,其商业性质与教育功能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
“助考产业”强化了应试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招考选拔异化,能力测评异化为考分,影响人才选拔。以考研为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考试,本意是选拔出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的人继续深造,因此对英语、政治等基础性要求设定了门槛。但考研英语培训往往通过模式化训练来帮助学生获得高分。高分背后,英语水平难言真正提高。考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应试分数上,真正的科研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干扰了研究生人才的招录。
同时,“助考产业”不断寻找商机、制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普遍焦虑感。以小升初择校为例,不少商业培训机构挖掘商机,宣传奥数证书是进入热门民办初中的“必备利器”,并纷纷自行组织各类奥数竞赛、发放奖项和等级证书。不明所以的家长感觉奥数成为“必修课”,把孩子从小送进各类收费奥数培训班,不断参赛以“攒证”,普遍增加孩子的负担。无论什么考试选拔,只要是高利害性的、选拔性的,各类商业培训就会如影随形。但其中,培训水平鱼龙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