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硬件之上,英特尔进一步凭软件扩展创新发现

在5月底的Computex 2019上,英特尔也宣布推出了基于10纳米制程的第十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搭载该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专为未来人工智能软件而构建,优化了内置智能性能特性,支持PC快速学习和适应用户的操作,包括借助英特尔DLBoost将人工智能性能提升高达2.5倍,支持关键框架包括Windows ML、Apple Core ML和英特尔OpenVINO等。
 
从以上产品更新可以看出,软件在英特尔硬件产品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将硬件特性发挥到淋漓尽致。这也展示了未来半导体行业新的发展趋势。毕竟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软件定义的时代,软硬协同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软件在英特尔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半导体行业而言,竞争正在从硬件拓展到软件应用。而半导体行业的竞争从制程工艺到以用户需求和应用需求为中心,软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挖掘数据红利,英特尔正从以晶体管为中心到以数据为中心的转变,以数据为中心的未来,还需要更完整的更系统性的思考,因为单一因素已经不足以满足多元化的未来计算需求。因此,英特尔进一步提出了以制程和封装、架构、内存和存储、互连、安全、软件这六大技术支柱来应对未来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数据的多样化以及处理方式的多样性。
 
作为六大技术支柱的软件对于英特尔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英特尔有非常多类型的计算架构,包括标量(Scalar)、矢量(Vector)、矩阵(Matrix)和空间(Spatial),分别应用于CPU、GPU、AI和FPGA。而硬件的性能要很好的发挥出来,还需要软件的配合。
 
对于每一种新硬件架构来说,软件可以实现两种不同量级的性能潜力。为什么这样说呢?以英特尔在Java生态系统的性能提升为例,从JDK8到JDK9,英特尔的工程师们帮助客户和开发者将现有硬件的性能提升了6倍。如果从硬件的角度来看,这相当于是在一次软件发布中就实现了数代的硬件性能提升。
 
更进一步来说,硬件本身在物理架构上具有局限性,但如果将其与英特尔的内存层级架构相结合,再加上英特尔在软件栈方面的领先技术,就能将工作负载的性能提升8倍。同样,这也是相当于数代的硬件性能提升。而在人工智能工作负载方面,英特尔利用DL Boost等架构扩展,在过去12至18个月充分释放CPU潜能。从Skylake升级至Cascade Lake,相比上一代硬件提速28倍。
 
英特尔在软件方面的多维度布局
 
软件的位置如此重要,且英特尔的产品覆盖了广阔的用户市场,所以其在软件方面的布局也是多维度的。
 
在消费级市场,IPM是英特尔独家提供的创新、超智能、自动处理器超频工具。凭借英特尔Performance Maximizer,用户现在可以比以往更轻松地根据处理器的性能潜力来动态地定制化地调整特定未锁频的第九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无论追求速度提升以便在游戏中获得优势,还是最大程度发挥创造力,英特尔Performance Maximizer都可通过全新、免费的方式为系统带来更高性能。
 
虽然其它自动超频工具通常着眼于处理器的潜在最高速度,但英特尔Performance Maximizer会关注具体处理器的具体性能特征。IPM让所有用户实现超频,设定超频变得非常简单,无需进行复杂的BIOS设置、令人抓狂的接口或倍频器计算,只需单击接受推荐的处理器超频设置即可。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