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1年广西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的发言席上,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玉涛一脸自信。
“在航空领域,高强高韧耐蚀铝合金中厚板通过国内主要飞机主机厂认证,并实现批量化供货,相关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汽车领域,成为国内目前唯一一家能够生产汽车外板的铝加工企业……”朱玉涛的自信,来自南南铝技术创新的实力。
过去五年,让广西人日益自信的,远不仅仅是南南铝:
玉柴公司牵头研制的新型节能环保国六发动机,突破瓶颈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郑皆连领衔的研究团队成功攻克超500米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关键技术,在大跨拱桥关键技术领域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广西农业科学院粉垄耕作技术惠及全国26个省区。
向着“十四五”,广西再出发!
“到2025年,广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自主创新力和产业创新力显著增强,部分优势技术达到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2月2日,2021年广西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明晰了“十四五”广西科技创新的总体考虑。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到广西经济工作会议,从广西两会到广西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清晰的信号一以贯之——未来五年,广西必须突出创新驱动,以创新支撑产业、经济、综合实力强起来,加快建设壮美广西。
放眼“十四五”,有何底气?开局之年,何处发力?
回望过去的五年,广西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
高格局释放新动能。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召开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启动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出台“广西科改33条”,全区创新活力得到极大释放。
新动能加速新发展。
五年来,广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由105.9亿元增至167.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800家,是2015年的5.2倍;输出技术合同登记数量及成交额由2015年的1577项、7.3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201项、90.9亿元;拥有国家“五类”人才97人,比2015年翻两番;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共28项,其中,广西牵头获奖数是“十二五”期间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