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刘润老师写的一篇关于京东的文章,里面详细讲述了京东和阿里在业务模式上的差别,以及京东的核心优势。
我看完后觉得挺受启发的,从数据角度帮我们拆解了两大巨头在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上的区别,而这些都是产品的基础。
其中用到了三个数字,分别是 92.42%、14.7%、31.2天。
第一个数字是 92.42%。
这是京东 2020 全年营收中自营业务的占比,妥妥的自营电商。
在 2020 年财报中,京东全年收入 7458 亿,而阿里是 5097 亿。你没看错,京东的年收入高于阿里。
模式不同,策略也不同。
用刘润老师的话说,「京东用自营电商的逻辑是先占住品质,然后再用管理能力追求规模。阿里用平台电商的逻辑是先占住规模,然后再用治理能力追求品质」。
你看,策略的差异最终影响了两家产品的本质不同。
第二个数字是 14.7%。
这是 2020 年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在 GDP 中的占比。这一数字,在发达国家是 7% 到 9% 之间,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在此之前的 2007 年,我们国家的这个数字是 18.9%。也就是说,在电商快速发展的这十来年期间,我们的社会物流总成本是持续降低的。
在我看来,这种降低少不了几种因素,分别是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电商的出现让商品交易的链条缩短,同时大大降低了中间成本,其中也就包括物流运输成本。
以前,一个商品在不同区域和层级代理商之间流转和运输,消耗的物流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商品售价上,然后由消费者买单。
现在,用户根据需求下单后,商品可以直接从就近仓库发货直达用户手上,甚至可以基于用户需求进行反向定制,这里面带来的成本节省也是非常明显的。
我在京东上班时,有一年的 618 去过北京南部的分拨转运中心进行一线体验。看到了各种智能机器的运用,联动系统的实时追踪,让这个环节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些,都是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率变革。
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也是利润的来源,这些都建立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
第三个数字是 31.2 天。
这是京东的商品平均库存周转天数。
所谓库存周转天数,是指商品从入库(进货)到出库(卖出)的库存天数,这在电商业务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数字。
单看京东的 31.2 天可能没啥感觉,在 2006 年京东刚开始做家电业务时,线下家电行业的库存周转天数是 87 天。也就是说,京东直接把效率提升了近三倍。
这个提升,对于京东这种自营电商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回到用户视角,虽然我们都是在网上买东西,使用不同电商产品的体验区别也不大。但简单功能背后的业务模式和产品逻辑可能存在本质的区别。
对于产品,看界面、看功能、看业务、看模式,每进一级,都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或许也这也是做产品有意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