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否具有厚实的“底层支持”?
做综合服务平台,或者完成用户终端的需求,与“旧百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基础设施”方面必须跟上。
这方面,其实不用过多替百度担心。
以直播为案例,在流量入口方面,百度拥有百度App、百度贴吧、好看视频等构成的多平台格局;在支付方面,度小满钱包与百度移动生态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在KOL方面,来自好看视频、创作者、开发者、站长的资源很容易转变成为“播主”……
长期的商业积累,多产品联动所夯实的基础给予百度直播等新事物充分的底层支持。
2、是否真正的理解用户需求?
不可否认的是,以搜索起家的百度对于用户的理解比其他的平台更具优势。在一个不管是信息服务平台还是电商交易平台,都在讲究“千人千面”精准服务的时代,当百度更理解用户的优势发挥出来后,带来的想象空间是可观的(过去这种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发挥)。
这种能力已经在智能小程序上有所体现,现在以直播带货为例,更理解直播间用户的痛点和需求,无疑将为直播品牌投放与带货商品投放提供更强力的支撑。
更进一步看,由于百度相较于电商平台还更理解用户在商品之外的需求(例如旅行、教育),这使得直播带的“货”定义也更广泛,可以上架更多非实体产品。
3、是否具有明确的实现路径?
用户进来到最终消费中间有一环扣一环的链条,在很多平台上,这个链条需要被精巧地设计。
而对百度而言,前端流量如何引导进入,后端价值如何转化承载,集团式作战似乎天然解决了这个路径问题。
由搜索直接进入智能小程序或直播,配合支付习惯完成付费,这既是百度维护用户体验的做法,又何尝不是用户付费转化的路径。
只不过,其中的细节,百度可能还需要继续打磨。
总而言之,如果从用户视角体验百度产品并分析其变化,很多仅仅从行业宏观视角评判的内容可能都要失效,百度因为“流量集散地”带来的种种质疑,都应该在“流量目的地”下消散,理解这一点,也就理解了百度移动生态为何要从信息流到智能小程序再到直播进行业务拓荒,这其中可能没有什么复杂的谋局逻辑,但却需要从产品观察中、从更长的发展历程中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