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媒体实践AI技术未来发展如何

机构媒体应用AI技术未来发展如何:重点在生产环节
 
从媒体实践来看,AI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已经涉及媒体的生产、交互和分发,涵盖媒体生产全过程。
 
在生产环节,机器人写作以及短视频中通过人脸识别、动作捕捉实现的各种特效,都极大地提高了媒体生产效率,增强了内容的趣味性。AI技术在视频领域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视频制作的门槛,推动了一批短视频应用的崛起。AI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内容生产的速度、提升内容产品的质量、降低编辑审核的压力,还可以丰富内容形态,增强最终产品的趣味性、个性化。随着AI技术与媒体行业结合日益紧密,技术创新不断深化,应用场景不断出现,应用前景也更加明朗。因此,机构媒体在创新AI应用时,应重点关注内容生产环节。当然,生产环节的应用也会带来交互环节、分发环节的改进。
 
机构媒体应用AI技术未来发展如何:关键在解决数据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是以大数据为支撑的。AI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AI产品,需要从大量数据中去挖掘,但数据却是机构媒体的短板。与政府机构和大型互联网公司相比,机构媒体拥有的数据往往少得可怜。如何解决数据短缺情况下的AI应用呢?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寻找适合自身特色的独有数据,或者称之为“小数据”。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光明网推出了“小明AI两会”。这个产品的基本功能是:用户输入一位代表委员的名字,或者拍摄一张代表委员的照片(可以是真人,也可以是媒体刊登的照片),“小明”就可以快速识别出代表委员的身份,展示这名代表委员的履职情况,包括历年关注的领域、发表的主要观点等;同时,通过语料分析,对人物属性比较接近的群体进行分析,形成人物图谱,展示出关注同类话题、相同领域的其他代表委员。
 
这是一个典型的“小数据”应用。我们将数据收集的范围限定为当年出席两会的5000余位代表委员,降低了数据收集难度。首先通过权威渠道收集了全部代表委员的名单;然后从光明日报、光明网和其他权威媒体历年的两会报道中,抓取40多万篇文章和两万多张图片;之后再进行数据清洗和挖掘,从中提取出29万余个词汇和5000多个关键词;最后再用这些数据对技术模型进行训练,使之能够按照我们设定的逻辑,结合当年两会的日程和热点,针对每一位代表委员生成个性化的报道内容。
 
“小明AI两会”显著提高了两会报道的效率,拓展了两会报道的广度,几乎实现了对全部两会代表委员的报道。从用户反馈来看,2017年两会期间,网友通过“小明AI两会”查询两会信息达到1828万次,被查询的代表委员超过2900人。这是传统的报道方式几乎不可能做到的。
 
机构媒体应用AI技术未来发展如何:困难在找准媒体痛点
 
在AI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媒体采用了机器人写作。机器人写作的速度优势很突出,但劣势也很明显:一是应用范围有限,基本上只能用于体育赛事、财经信息等具有结构化数据的领域;二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写作质量无法与人工创作相提并论。尤其是,将原本一目了然的结构化信息,再通过机器人加工成稿件,是否有必要?这本身就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