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 为什么要加密
互联网是开放环境,通信双方都是未知身份,为通信双方的有效信息不被第三方窃听、篡改或者被冒充身份进行通信,需要为信息加上保护措施。也就是对所有信息都进行加密,避免被第三方窃听;采用校验机制,可以识别出信息是否被篡改,配备身份认证防止被冒充身份。互联网的通信安全,就是建立在SSL/TLS协议之上。
1.2 SSL/TLS协议的历史
1996年,在前面的基础上,SSL 3.0版问世并得到大规模应用;
1999年,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SOC接替NetScape公司,发布了SSL的升级版TLS 1.0版,也称为SSL 3.1;SSL和TLS指的是同一套加密协议,只是不同时期的名字差异。
2006年和2008年,TLS进行了两次升级,分别为TLS 1.1版和TLS 1.2版。
一般推荐使用TLS 1.2,主流的浏览器都支持。
2、SSL/TLS演化
熟悉一套技术的演进步骤,比直接看最新版本,更容量理解。
2.1 明文时代
小帅向小美发送信息,直接以明文形式发送。
缺点显而易见,第三方小黑很容易就窃取到信息,也可以进行篡改后发给小美,而且小美收到后并不知情,以为是小帅发来的。
2.2 对称加密时代
小帅和小美保存一份相同的秘钥,小帅发出的信息先经过加密,小美收到后使用同样的密码进行解密。这种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个密钥的算法称为对称加密算法。
短期内小黑对加密数据无能为力,但是每次变更秘钥需要事先协商,如果协商出问题,小帅告知小美新秘钥时,秘钥被小黑截取,那后续的密文对小黑来说,他也可以解密成明文。也可以篡改明文信息后,再使用同样的秘钥加密后发给小美。
2.3 非对称加密时代
既然进行秘钥交换存在风险,小帅和小美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双方各自保存私钥、公钥,两者配对,私钥自己保存,公钥由私钥运算生成发给对方,不能由公钥反推算出私钥;但是使用公钥加密的密文,却可以使用私钥解密;使用私钥签名,使用公钥验证;这种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的算法成为非对称加密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