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智能。与此同时,信息安全问题凸现,个人信息泄露频发成为困扰人们的新难题。方便了生活,却丢失了隐私,这使很多个人用户陷入到两难境地。许多人对要不要在网络和手机上注册个人信息产生疑问,这种疑问可能引发更深层的社会信任危机。此前,就有某快递公司员工与外部不法分子勾结,导致40万条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随后,快递公司发布声明并致歉。企业简单的声明和道歉,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背后折射出相关涉事企业没有尽到保护用户信息的主体责任。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是要靠企业在技术上不断升级,日常中加强对员工的监管。当然,个人也要提高防范意识,在进行网上信息注册时,注重个人信息保护。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违规违法泄露用户信息的执法力度,使企业承担更高的违法违规成本。近年来,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相继出台。2017年6月实施的《网络安全法》,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专门要求。2018年5月,推荐性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实施。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个人购买记录、浏览记录,借助大数据推动技术,许多互联网公司创造了很多个人价值。但是,大数据推送技术也在无形中获取了个人的隐私,这些隐私包括购物喜好、浏览偏好等。同时,这些推送更多的是事后推送,也就是根据此前交易完成情况进行的推送。这些推送可能已经是个人用户不再关心的信息,它们可能对用户构成一定困扰。这种推送建立在数据分析和处理基础上,重点关注的是个体的个性化需求,是企业进行营销的重要参考数据。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关键主体依然是互联网企业,企业要切实担负起保护责任。
事实上,无论个体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做得多充分,相关部门监管有多到位,个人信息的最终使用者——企业都应扮演好信息保护的关键角色。只要企业能真正发挥好保护个人信息的主体责任,管理好个人信息的使用者,全社会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将会不断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