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保护难题:数据匿名也有“bug”?

因一场不可思议的隐私泄露,Netflix曾被一位同性恋用户起诉。

2006年,该公司公布了大约来自50万用户的一亿条租赁记录,其中包括用户的评分和评分日期,并悬赏百万美金,希望吸引工程师通过软件设计来提高其电影推荐系统的精准度。虽然Netflix做出此举前,已经对数据进行了匿名化处理,但是这名“匿名”同性恋用户还是被认出。

匿名化也保护不了隐私数据?在数据容易裸奔的科技时代,匿名化刚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打脸”来得这么快?

事实上,匿名与隐私从理论概念上来讲完美融合,但是从技术及应对方案上来看,融合之路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

匿名化的前世今生

数据匿名的社会意识应该是近几年才日渐扩散的,但其实来自技术层面的畅想与实践早就开始了。

实验室总是先走一步,1997年,美国学者Samarati和Sweeney提出了k-anonymity匿名模型,为后续各种技术解决方案的涌现开了先河。当然,届时,数据匿名这个话题更多是停留在技术圈内的狂欢。

随着大数据、智能技术近年的发展与渗透,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等问题日渐凸显,并且受影响的群体日渐几何级增长。一方面数据作为智能时代的基石,不可能因噎废食,完全放弃,另一方面,政府、企业、个人都因该问题而持续困扰,市场格局也容易产生波动,这于长远发展不利。

此时,匿名化技术成为可以折中的方案。不过,数据匿名化需要技术投入,如果仅靠企业主观驱动,效果有限。所以,整个匿名数据的发展中,真正打破僵局的是法律领域的关注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