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攻防演练,避不开中美。而近来美国最大规模攻防演练Cyber Storm VII落下帷幕,更让笔者对两国网络攻防演练对比生出好奇,因而有了这篇文章。
初探中美攻防演练
2016年开始,我国对网络攻防演练的重视和实战提上章程,并且在近几年不断常态化,民间机构、各大企业也尝试开展日常化的攻防演练,而网络靶场产品的涌现和应用则进一步推动了攻击演练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攻防演练的主要特点是
- 事先不通知
- 攻击手段不明确
- 以防攻击、防破坏、防泄密、防重大网络安全故障为重点
在攻防设置上和国外相反,即:
- 蓝军为攻击方:包括网警、测评中心、安全公司等。
- 红军为防守方:包括政府机构、国有企业、高校和医院等。
此外,还设置了“裁判”角色对攻防双方进行打分。每次演练时长在3周,一般会提前确定参演名单。
主要规则为:攻击方即获取权限、获取数据、远程控制等;防守方为发现攻击、消除威胁、应急响应等。通过攻防演练及时发现安全问题,快速整改。
不过,尽管我国在攻防演练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和美国、北约等相比,起步较晚。早在2010年,北约联盟就启动为期5天的攻防演练,主要攻击范围为模拟的海军基地、电站等关键信息建设设备。而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经验则更为丰富。
美国比较成熟的攻防演练类型包括Cyber Guard、Cyber Flag以及Cyber St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