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支持、政策加持、以及数字经济转型,中国网络安全产业必将迎来未来高速发展的10年,呈现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会。
全过程服务、生态为王、全产业链覆盖、价值导向、资本助推将成为网络安全产业新常态。
未来我国网安头部企业将出现规模化增长,从中长期带动网安产业的发展。每个网安细分领域出现一家上市公司将成国内网络安全市场的常态。
一、网络安全发展的新驱动
网络安全已经向国家安全、经济民生、社会稳定全面传导渗透,国家间对抗在升级、安全事件频发、政策监管趋严、信息化保障需求强劲、技术在升级,各方面在驱动着网络安全需求强劲增长。
1、国家间对抗升级:网络空间成为国家对抗的主战场
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主权空间,维护网络安全成为事关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当前世界并不是一个安全的世界,网络对抗一直没有停止,而且在愈演愈烈。
美国方面,在中美贸易中,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301报告”,其中Cyber(赛博)出现306次, Cybersecurity(网空安全)出现58次。在补充案例中,80%内容是针对网络攻击或涉及网络安全。2020年,美国还把华为等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中美科技脱钩或成为大概率事件。
俄罗斯方面,2019年11月1日,俄罗斯的《主权互联网法案》正式生效。2019年俄罗斯组织“断网”网络安全演练,测试在“遭遇外国攻击”的情况下,通过暂时“切断”网络连接,使用俄罗斯主权网络Runet以确保网络安全的可行方案。
欧盟方面,2020年2月,欧盟发布《塑造欧洲的数字未来》和《欧洲数据战略》,目的是重新夺回自己的“技术主权”。2020年6月,德国咨询公司建议欧洲议会立法“加强数字服务的单一市场”,建立欧洲互联网和防火墙。
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博弈在不断升级,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科技利益、数字主权争夺和再分配的主战场,网络空间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与保障。
2、安全事件频发:网络安全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近几年,各类网络安全事件不断爆发,从个人敏感信息泄露、企业商业机密外泄、工业系统遭到破坏、到国家重要信息系统被攻击,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安全,而且网络安全的威胁和影响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近年来奇安信为客户处置了众多的勒索攻击事件,其中2017年28起,涉及客户27个;2018年281起,涉及客户270个;2019年330起,涉及客户319个。奇安信累计监测到针对中国境内目标发动攻击的境内外APT组织39个,窃取敏感数据是APT攻击的主要企图。
在客户侧,为了保障网络安全问题切实有效的得到解决,客户(特别是头部大客户)不再简单被动地满足监管机构的合规要求,二是从形式化合规转向效果化和价值化合规需求;同时,由于网络安全问题已经影响业务的稳定和发展,除了合规需求外,客户业务自身也对安全产生了强需求。客户安全需求也从单一的建设发展到信息化规划、建设和运行全过程,对网络安全的投入大幅提升。
3、政策监管趋严:网络安全成为国家战略,进入法治时代
政策监管层面,随着网络安全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明确和突出,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网络安全监管不断在加速完善。
从2016年到2020年,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2016年出台的《网络空间安全战略》、2017年出台的《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2017出台的《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空间主权的原则,建立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确立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数据跨境传输的规则,并推动后续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和落地。2017年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条例-征意稿》、2018年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检查评估指南》、2019年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等保2.0)、2019年的《密码法》等进一步从法律层面明确了网络安全涵盖的范围、供给需求监管各方的职责,紧密围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今年最新出台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更是应对近年来网络空间安全风云变幻,极具针对性的一部法律。6月28-30日,全国人大第一次审议《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我国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上再次实现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