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是大一的一个冬季,大约在11月底,当时装的第一个Linux发行版是ubuntu 9.10,那时的Ubuntu界面还算比较朴素,装完之后其实并没有如之前计划的那样开开心心写代码,而是在折腾怎么下载音乐播放器,怎么没有类似暴风影音的视频播放器,自带的播放器实在丑陋,并且需要下载解码器,最纠结的是居然没有游戏。
后来室友告诉我在命令行就可以播放视频、播放音乐,只见他在终端下输入apt-get xxx下载了mplayer,那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apt-get,输入mplayer命令加视频路径果然可以播放,开启了Framebuffer后甚至能在纯字符界面播放视频,顿时觉得太神奇了。
折腾了大约一个星期,突然发现忘了正事,我是用Linux编程的,于是开始学怎么在命令行下编程,最开始用vim,叫室友帮忙配了语法高亮和自动缩进,当时只知道使用i进入编辑模式,然后当做记事本编辑,全程使用方向键。
后来干脆放弃转向使用gedit。最不习惯的是,编完代码需要退出,在命令行执行gcc、./a.out才能运行,而不像turbo C直接F9就可以执行。所以,对当时的我来说,Linux下编程很蹩脚,体验非常不好,于是放弃了,很少再进入这个系统。
直到第二学期的4月,那时Ubuntu 10.04发布了,界面有了很大的不同,最吸引人的是compiz的各种3D酷炫效果以及全屏浴火特效。
当时兴奋的下载了镜像,装上发现硬件不支持,因为当时买的第一个笔记本是集显,带不动这种高级特效。
那时正好看了王垠的《完全用Linux工作》,特别激情澎湃,像打了鸡血一样,决定开始好好学习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