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绑“绑架”

当然会了。大数据并不是死的,而是经过人工智能计算的。这种经过计算的大数据本身就集成了人工智能的智慧,说白了就是算法背后的智慧,也就是设计人的智慧。大数据通过人们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有时候人们收集的数据并不准确,大数据就会出错;当然大数据并非那么简单,而是要综合更多的数据进行计算。安装在公共场所的摄像头是大数据计算的眼睛,负责搜集图片、视频等信息,更有很多个人电脑和手机数据被偷偷上传,被网站采集,也汇入大数据计算,通过这种类似于神经网络的计算机群计算,得出相对准确的结果。那么,大数据计算给政府管理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商家、科学家等带来了相对准确的数据,但一定会对数据产生的原点产生影响,也就是会对民众产生影响,甚至会对民众形成一种绑架。

譬如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手机数据被偷偷上传,用户光顾电商页面之后,电商平台搜集用户喜好,统计用户点击率,然后对用户电脑和手机进行精准推送;还有大数据杀熟,消费水平高的消费者会被引导到高消费的页面,或者同样的商品,卖得价格高;消费水平低的用户就会被引导到低消费页面,或者同样的商品,卖得价格低;还有新用户优惠券政策;拉人头有奖励政策;种果园、养猫有奖励政策等等,其实还是把用户牢牢捆绑在消费平台,让他们乐此不疲地去抢优惠券、玩游戏、互相推荐,同时以为自己看到的购物平台页面就是真实的页面,其实还是被绑架了。就连新闻平台也学会了这招,搜集用户喜好,给用户推送用户喜欢的新闻,而不是真正的新闻。广告厂商们也学会了这招,给用户推送用户曾经点击过的广告,以此促进成交量。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商家都学会了这招?当然是了,背后是大数据计算,而不是商家刻意为之。除此之外,还有天气预报,也是大数据计算的结果。很多人每天都要看天气预报,看手机上的、电视上的、电脑上的,以此确定是否出行,是否应该带上雨具等等。那么,天气预报也是大数据计算的结果,虽然并不一定准,但很多人仍然深信不疑。有的手机推送的天气预报竟然能预测两个小时后有大暴雨,不过下暴雨那块云彩经常被风吹走,也就证明预测不准确了。如此一来,火山喷发、地震、台风一定也用了大数据计算,而医学造影成像,病人病情发展等也同样用了大数据计算,甚至能准确计算出病人的病情发展情况,以图像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算能预测病人的死期了。有思想的人思考一下,这样的大数据预测还准确吗?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