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算法下的“看人下菜碟”实际上是“看数据下菜碟”,消费者所能获取的服务、所要支付的价钱,早就暗中被自己的数据定了位。普通消费者难以敏锐洞察其存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任由商家宰割的羔羊。消费看似自主选择,价格看似公开透明,实则是消费者在知情权、选择权均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被动接受的有关推送。
通常来讲,在确保消费者合理知情权、尊重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企业、商家为消费者提供附加值更高的服务或商品,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在市场交易行为中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串联服务与需求的平台滥用大数据算法,背离了对消费者一视同仁、坦诚相待的诚信经营理念,向高价手机机主有倾向性地配置高价服务,就在客观上剥夺了消费者对服务的自主选择机会,这一无异于强买强卖的做法,自然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会损害平台好不容易积累的口碑,无异于玩火行为。
对这一现象,相关打车APP企业应深刻自省,自觉维护消费者合理知情权、选择权,谋求企业的长远稳健发展。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引起重视,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不能仅限于用户数据的安全应用,职能部门还应将监管深入至算法机制层面,督促互联网企业不断优化大数据算法,强化优质服务供给,合理公开平台信息,坚决杜绝将大数据技术变为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帮凶,营造风清气正、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