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让“假货”没有藏身之处

线上平台交易大多数是依靠算法来完成,互联网不断优化的算法和不断提高的算力,向消费者提供了更为高效丰富、精准的全领域优质服务,给广大的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在交易的过程中,算法的不透明性与难解释性也给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反不当竞争带来新的挑战,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大数据杀熟”,杀熟的方法就是歧视性算法,杀熟的结果就是以消费者的权益换取平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兑现。

但其实,大数据在交易里有“双刃剑”的特性,在“杀熟”之外还被用于“打假”。

目前,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消费的主流,小到日用百货,生鲜水果,大到家具家电,网购这样省时省力的消费方式,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当网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之后,假货却令消费则头疼不已,层出不穷的售假方式让人“防不胜防”。

传统的打假方式就是由权利人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商品真伪和质量进行鉴定和检测。但在线商品有数十亿量级,单靠人力来打假犹如大海捞针。有了大数据,就相当于给打假工作插上了“翅膀”。

公开数据显示,仅在某电商平台上,依托“大数据打假技术”,某电商平台已协助公安机关捣毁涉假窝点1419个,涉案案值约30.67亿元。

那么大数据是如何打假的呢?

精细筛查,先筛掉一些售假商家

在大数据日常打假中发挥作用的,是一套“语法语义分析引擎”。买到了假货,许多买家会在商品评论区留言、投诉。这些数据都会汇总在信息排查平台里,成为分析的对象。据阿里巴巴首席治理官郑俊芳介绍,该系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取代人工排查,已经完全实现全网数据监控和检索。

针对电子商务领域的大众消费品、安全类产品和网上投诉举报的焦点产品,2014年10月质检总局牵头搭建了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服务平台,探索开展网上产品质量风险监测研究和试点。平台数据采集主要来自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舆情数据、国内各电商平台产生的质量数据、质监监管部门积累的内部数据以及消费者提供的有关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投诉举报数据等。截至目前,该平台已采集国内各大主流电商平台上的店铺信息298万条,产品信息4400万条。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