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数据垃圾还是数据资产,这是一个问题
数据绝对不都是资产,更多数据是垃圾。
大数据时代的一个最大的公众误解,就是让人们以为有这么一个万能的数据解构者,能够在容纳了海量的数据之后,产生出人类所不能企及的智慧与洞察。
但可惜,数据越大,可能包含的垃圾越多,大数据并不可能化腐朽为神奇,它只能在海量高质量数据的基础下产生作用。
但是现实世界中,并没有那么多唾手可得的高质量数据。
二 没有不存在保质期的数据
数据的保质期,是让数据变成垃圾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我们常说的Device ID(设备ID),我们以为它是一种长寿命的ID,可惜,它的寿命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短。例如,苹果iOS的IDFA并不是随着手机“走完一生”,它的半衰期(所有苹果手机中一半的IDFA更新或无效的时间),大约只有一年,而安卓的Device ID的半衰期甚至更短。更何况,今天,所有苹果手机的IDFA也快要随着iOS14的到来走到它生命的尽头。(参看我的文章:
影响很大!iOS14对广告投放和数字营销究竟有多大影响)
大部分的数据保质期都非常短暂,绝大部分的数据还不如Device ID的生命周期长。比如,DMP中的人的兴趣标签、在自有触点上抓取的用户行为数据、消费者提交的leads……
并不长久的保质期,意味着手上握有海量数据的广告主,或许并没有多少真正可用的数据。
或者说,你的数据若要成为资产,不可能是死水一潭,而必须不断更新,有进(更新的数据)有出(过期的数据)。
最常见的一个误解,就是我们以为数据资产是一个静态的东西,但实际上,它根本就如同永不停歇的轨道列车——存一潭死水容易,玩转一个轨道交通系统则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