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首次对“大数据杀熟”行为作出规定整治!
根据文旅部发布的最新规定,10 月 1 日起,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在线旅游经营者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日子,到头了。
大数据杀熟的“坑”
大数据杀熟,简单理解即是同样的商品和服务,老用户的价格反而高于新用户。
据央视新闻总结,常见“杀熟”套路主要有三种:
-
根据不同设备进行差别定价。比如针对苹果用户与安卓用户制定的价格不同;
-
根据用户消费时所处的不同场所。比如对距离商场远的用户制定的价格更高;
-
根据用户的消费频率的差异。一般来说,消费频率越高的用户对价格承受能力也越强。
早在 2000 年,就已有“大数据杀熟”事件发生。一名亚马逊用户在删除浏览器 Cookies 后,发现此前浏览过的一款 DVD 售价从 26.24 美元变成了 22.74 美元。
当时,亚马逊 CEO 贝索斯也作出了回应,说明该事件是向不同的顾客展示差别定价的实验,处于测试阶段。同时,他还表示与客户数据无关,并最终停止了这一实验。
而二十年后的今天,随着网络普及,用户信息不断沉淀,大数据杀熟已成为了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
根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 2019 年 3 月发布的“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88.32% 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且 56.92% 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而此次被勒令整改的在线旅游行业,实则是利用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
公开资料显示,携程、去哪儿、飞猪等在线旅游经营商均被曝光过利用大数据杀熟对不同设备用户(安卓、iOS)、用户消费频率区别定价。
就在 9 月 15 日,央视财经频道再次揭露大数据杀熟现象,指出在线旅游平台针对不同消费特征的旅游者对同一产品或服务在相同条件下设置差异化的价格。
不止于在线旅游,电商、打车等平台也都存在利用大数据宰熟客的坑,比如,等同的距离叫车,却显示了不同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