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产品中,量化数据分析的几个招式

增长为什么要做量化

做增长产品的数据分析,和其他的数据分析,个人认为最大的特色在于量化,为什么要做量化?因为,做增长,是个强数据驱动的方法,要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所以必须准确计算出每个Driver的ROI,才能更有效分配资源,做到效率最大化,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举例几个场景:

  • 每次拉新,不但要量化拉新人数,还要量化后续的持续贡献价值

  • 每次拉活,同样,老板关心后续的持续价值

  • 每次活动,老板不但会问,这次活动有多少人参与,还会问,这次活动贡献了多少增量贡献,如果没有这次活动,DAU会是多少?

  • 上线新模块,和活动类似,老板会关心这个模块为大盘带来了多少增量贡献?

可以看出,我把增长产品的量化规为2大类,外部拉量(拉新、拉活)和促进活跃:

  • 外部拉量:拉新方面,业界有比较成熟的LTV模型,难点在于对LTV模型的预估,拉活方面,一般我们只计算当次(当然不严谨,拉活的后续持续贡献非常复杂)

  • 促进活跃:例如做了运营活动,上线新功能、新模块,本质上都是在促进活跃,这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到底促进了多少活跃,后续滚动下来有多大收益?往往,促进活跃投入的资源是非常大的,准确量化增量贡献不易,此部分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促活贡献的简单量化方法

    促活方面,有几个简单的量化方式,虽然不好,但是较为简单,可以参考,后续将会讨论2种比较复杂的量化方式

    • 染色法:对于参与或深度参与的,设定一个阈值,认为是带来的

    • 对比法:对比渗透与未渗透的用户,对比一个周期内活跃天,或周期内总使用时长,作为贡献,但是此方法有严重的幸存者偏差,需要对渗透有着较为严格的定义,例如有一定深度的阈值

    • 时间对比法:对小部分用户做强刺激的时候,常采用对比法,时间上对比,例如对某个渠道做了某些特殊的承接,可以对比渠道不同时间的留存。此方法看似不严谨,但是其实想一想,这是我们应用最多的方法,资本市场,每个Q的财报,常用的同比、环比,本质上就是这种方法;一般公司对部门定的KPI或OKR,都是这种方式,公司不会给一个对照组,用绝对值量化贡献。

    • AB实验法:我认为AB实验的对比,是比较好的方法。这里,要注意2点,第一,有的时候AB实验会层层叠加,简单的AB实验无法量化出短期贡献和长期贡献,第二,有一些时候,因为网络效应的存在或者开发排期的原因,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有AB实验能力。

拉新拉活的量化

这部分,只简单谈一下,因为我的业务范围拉新拉活量化比较少,没有经验,借鉴下比较基础的量化方法

  • 拉新,采用y = ax^b分渠道量化预估,虽然还有很多高大上的算法,但是这个公式实现成本最低的,方法还不错

  • 拉活,对于DAU的贡献,只计算当日首次启动,对于使用时长的贡献等等,按每个session计算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