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数据交易所落成 能否搞定数据交易命门问题?

北数所会逃脱此前一众大数据交易“折戟”的命运吗?
 
3月31日,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成立。
 
根据此前披露的方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以下简称北数所)肩负五大功能:权威的数据信息登记平台、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数据交易平台、覆盖全链条的数据运营管理服务平台、以数据为核心的金融创新服务平台、新技术驱动的数据金融科技平台等。
 
此前,贵州、上海、浙江等多地建设大数据交易中心或交易所,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数据权属界定不清、要素流转无序、定价机制缺失、安全保护不足等,成为数据要素交易的关键“命门”。
 
北京此次布局大数据交易所是否能解决上述问题,打造“国内领先的数据交易基础设施和国际重要的数据跨境流通枢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可认为,此次北数所是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写入中央文件后,和隐私计算技术结合的第一个交易所,也是首次探索“数据特定使用权流通”的交易所。“我对其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
 
熟悉北数所的法律专家王新锐表示,其创新之处在于利用隐私计算等技术,绕开数据所有权的争论,给数据流通交易打造“数据可用不可见,用途可控可计量”的安全环境。而北京“两区”建设的大背景,使得北数所可以在法律与政策层面先行先试,减少企业外部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的合规风险。
 
地方大数据交易所“折戟”
 
北数所并非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自2014年3月“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大数据元年开启。
 
依托于这一背景,2014年12月32日,全国乃至全球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在贵阳成立,并于2015年4月14日正式挂牌运营。
 
此后,大数据发展的顶层政策不断推进。2015年8月,国务院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其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中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
 
也正是这两年,各地大数据交易所和交易中心迎来了密集布局期。
 
然而,2017年以后大数据交易所和交易中心的发展进入空白期,已建的交易中心、交易所发展并不如意,不少地方大数据交易所的交易额寥寥。
 
2015年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落地时,首批数据交易,卖方为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买方为京东云平台、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京东买走了腾讯的“数据产品”。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