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呼应着老年人的需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将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这是老年人数字困境问题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此之前,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说,今年政协委员们将深入研究老龄化和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问题,也希望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帮助老年人进入“智能圈”,“智能化时代,一个也不能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其中,60岁以上的网民群体仅占10.3%。这意味着很多老年人还没有“触网”。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律师刘红宇调研时,听到有老人说,医院的工作人员只让到自助服务机上挂号,因为视力不太好,也不太会操作,老人在机器面前“鼓捣”了很久,看着前面还剩下7个号,急得满头大汗,“我很无助,也没有人能帮我,等我捣腾进去了,一个号都没有了”。
这样的事情并非孤例。在相关媒体的报道中,甚至出现了个别极端的案例。例如,老人因没有智能手机,无法提供健康宝,被赶下了公交车。
“所谓的‘鸿沟’考验的是一个社会的温度。”刘红宇表示,在政务大厅和其他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所,需要设立相关岗位,及时为老人提供帮助。“不要让他们满头大汗,也不要让他们感到尴尬,我觉得鸿沟就变得窄了。”
作为“银发族”的一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也在为老年人发声。
他建议,采用传统通道和智能通道双通道的模式,例如,“所有的出行方式一旦涉及应用手机,都应该设两个通道,一个通道可以自愿使用手机,一个通道可用传统的办法。”
老年人自身加强学习的同时,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也需要及时给予帮助,形成一个全社会帮忙的氛围。郑秉文说,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例如针对老年人熟悉的电视媒介,播放寓教于乐的学习内容;社区可以开展专门的培训活动,老年大学开展智能设备学习班。另外,因为老年人学习能力较差,记忆力较弱,家中年轻人的“反哺”也很重要。
“人人应该都是志愿者。”刘红宇认为,对老年人的帮助应该是不动声色的。“在助老问题上,最重要的还是怎么样维护老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