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据成为财富,数据安全问题愈发突出

新基建自2018年12月被提出来后,中央和地方已密集部署了一系列关于“新基建”的方针政策,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后,这列“特快专车”驶进了行业纵深区域,7大新基建要素也在各自的既定路线中产生质变。2021年,更加值得期待。“建设新型基础设施”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草案同时提出,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
 
新型基础设施应从何处发力?
 
十四五期间,踏上新征程,新基建建设将通过以下七大途经发力。
 
一、国家直接投资。
 
在前沿技术或关键技术环节直接投资,助力科技创新更有层次感。
 
二、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面发力。
 
随着政府对大数据以及云的需求日益旺盛,这既为相关企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也为技术迭代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和路径,尤其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区域管理面积大,常规办事需要消耗较高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对大数据的使用空间非常巨大,亟需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民众提供更多便利。
 
三、建立适合新形式的营商环境。
 
为新基建类企业在组建与营商环境方面提供优先于传统企业的发展机会。在税收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与此同时,相关研发成本可以抵扣经营纳税。
 
四、以新基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要实现整体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必须大力赋能农村地区。现代社会,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流。然而,农村地区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狭窄,在与外部市场对接中很容易因为信息不畅而滞后。为更好开展乡村振兴计划,国家将会加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甚至5G网络和基础建设的投资,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引入到农村地区后,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地区和外部市场的对接效率,甚至和国际市场的对接效率。这样一来,乡村振兴就会跑在新基建的快车道上,更快地达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
 
五、加快新型人才培养。
 
今年,教育部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专业目录调整。本科阶段出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意味着,国家已经开始在新技术方面培养人才,但在新技术领域,学校不一定领先,有可能是企业领先。因此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培养,这样不但能够提升人才培养和实践的结合度,同时也能推动企业在技术发展当中理论方面的提升,凝练出规律性的内容。同时,联合培养会让新技术更有实践空间,更符合实践需求。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