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一个与现代通讯技术几乎同步诞生的新名词。2007年,苹果公司发布了被认为是全球第一款实用智能手机的iPhone。2008年11月6日,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关于“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的演讲,提出了“智慧城市”这个词语。实际上,最早的“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上溯到1992年新加坡的“智慧岛”计划。
新的名词在不同语境之下的含义各有不同。例如,最早的“智慧城市”仅仅意味着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即数据上网。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智慧城市”才开始进入数据化和智能化阶段。2014年中国发改委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智慧城市作出定义:“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中国从2012年就开始有地方政府致力于建设“智慧城市”。在发改委等官方政策覆盖下,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迅速展开。到2019年1月,全中国有超过500座城市正在准备或者正在建设“智慧城市”。而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智慧城市”是否发挥应该的作用,又存在哪些短板,也都成为业内外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疫情考验下的“智慧城市”
毫无疑问,2020年1月中国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是一场大考。各个地区交上来的答卷成绩不一,但可以看到“智慧城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公共健康事件考验着城市治理水平。在疫情中,“智慧城市”在搜集信息、反馈处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针对交通出行的大数据得到了较为高效的处理,使人员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得到了监控,对除湖北外的各省市监控疫情发挥了很大作用。在物资分配上实现了较为有效的调度,大体上避免了医疗物资分配严重不足和民众基本生活物资出现短缺。
能够取得这些相关的成就,主要跟“智慧城市”引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各个行政部门通过将原始数据数字化,然后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进行最优处理,再以网格化社区管理触达相关机构和市民。这一套系统通过信息分析,对整个城市管理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大大提升了效率和反应速度。本次疫情中,在原有的城市大脑和城市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很多城市开发了专门的疫情数据平台模块,对各部门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为应对疫情决策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大疫期间,全国经济活动虽然处于暂停状态,但各个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并未停止,全国交通仍在顺畅运行,这跟“智慧城市”在全国各个城市铺开建设有一定的关系。
企业通过“智慧城市”参与城市治理的深度,通过本次疫情得到了推动。一些互联网和物流企业,如阿里巴巴、顺丰、腾讯和华为等,自身就有非常出色的数据和数据处理能力,与“智慧城市”对接后,能够比官方机构做出更快和更有效的反应。另外,智能制造在这次疫情的推动下应用上了一个台阶,除了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仍开工生产医疗物资外,在自动配送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