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疫情防控工作也暴露出来部分技术在落地应用的一些短板和不足,有些技术甚至是第一次使用,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在探寻科技向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重视科技的力量,但并不是夸大科技的力量。看到科技的正向作用,也要认清目前科技应用存在的问题,从问题、短板、不足中去发现技术升级、市场应用的机会。
接下来,一起复盘智慧城市中的各项技术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都发挥了哪些作用,以及如何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1、海量数据采集和监测,是否发挥了价值?
在疫情期间,传播快、感染广、防控难,是病毒的特点,也是疫情控制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控制传播速度、缩小感染范围、增强防控效果,需要依赖各种各样强大的高科技产品。
智能安防领域的红外热成像测温、智能门禁系统、无人机、5G远程实时传输、巡逻机器人等多种多样的安防技术,加上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技术,达到了几个作用:
第一, 海量信息便捷采集,掌握疫情扩散的情况;
第二, 出行信息公开监测,分析疫情蔓延的动态;
第三, 满足非接触性场景需求,减少感染;
第四, 高效配置人员,技术和人合力控制疫情传播。
疫情后期,大范围、大人流的出行、复工、复产,各种疫情防控的小程序、健康码应运而生。
比如,阿里云联合钉钉和支付宝,推出免费智能社区疫情防控小程序。该程序可以帮助社区一线工作人员完成出入登记、健康打卡、疫情通知等工作。腾讯云也开发了同类型的健康码,在多个省份地级市上线,有数据显示已经累计亮码了25亿人次。
在2月中下旬,疫情尚未结束,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面对千万人次的人口流动,要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位,是对各地政府的一次“大考”。
为此,进入各个城市的居民,从出行到居家,都要通过各地的信息平台,进行申报个人信息,并凭着从平台获取的健康码进出小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省市推出的健康码多达近百种。健康码的无接触、追根溯源、避免重复登记、防止丢失等作用,是政府、城市、社区在疫情时期特别需要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技术。
但是,从落地应用来看,各个城市有各自的健康码,一些地方推出的健康码存在地域局限性,一旦跨地区就不管用了。地方“各自为政”“各自为战”,让各个区域成了独立存在的“信息孤岛”。
这就对人口流动带来了阻碍,从而影响了疫情防控,也影响了企业正常复工复产,影响了公众正常生活与工作。
比如,如果有人在老家办了健康码,到了工作的城市却没什么用了,这就难以证实他是否健康,这就又要重新办证明,甚至还可能要对外地流入人员进行遣返。各地流动人口的个人健康消息不互认,就给防疫带来了很大不便,也给公众增添不少麻烦与不便。
而且,在实际的出行、复工、复产中,又会出现下面几个现象,比如:
你所在的社区或小区,除了让你登记健康码的信息外,还会让你去管理处办一个纸质的“出入证”,门口的保安几乎都是只认证,不认码;
你去公司上班,大楼管理处也会让每家公司的员工扫码登记信息,但这个登记信息的平台,却跟小区的不一样,同时,也给大楼的每位员工制作一张“出入证”,后续上班时,出入口的保安也是只认证,不认码;
你乘坐交通工具,比如打个车,司机也让你扫码登记信息,这个信息平台又跟小区和公司登记的平台不一样,然后有的司机会提醒你扫码登记,有的司机则很“佛系”,你扫不扫码,他都很坦然;
你去某个机构办事,大楼门口也要扫码登记信息,这个信息平台跟前面的几个平台依旧不一样,下次再来,依旧要登记,工作人员不认码,只确认你是否做了扫码这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