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难题没有打乱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节奏。疫情发生以来,中央企业发挥科技优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助力抗疫。在战疫大脑的协调下,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脚步坚定、高效、有序。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紧要的关头,中国电科成立“疫情防控大数据攻关团队”,联合国家相关部门火速开发并推出“密切接触者测量仪”。用户只需扫描二维码进入系统,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就能迅速查询自己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链中的密切接触者。
2月8日,“密切接触者测量仪”面向公众开放,1小时访问量突破500万。截至4月17日,系统为密切接触者测量累计服务超过4.46亿人次,通过自我查询发现密切接触者超过16万人。
随着各地企业复工复产节奏加快,人员流动数量增加,人们对防疫、预警、出行查询功能有了更高要求。
中国联通推出“社区风险预测”和“健康U码”等大数据产品,结合疫情公开数据及个人授权信息,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评估疫情健康风险。产品开通一周,点击量就已突破千万。
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一网畅行”大数据系统与太赫兹安检设备等信息技术产品融合升级的快速安检系统已经部署启用。旅客安检时,只需“刷”一下身份证,设备内置的“一网畅行”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大数据系统,会自动通过后台权威大数据模型比对,精准筛选出安全人群和密接人群。同时,设备的远程红外测温功能,还能对旅客进行无感知体温探测,减少等待时间、提高通行效率。
在云计算技术的协调下,疫情防控中的供需对接更为高效。
兵器工业集团发起“飞翼行动”服务,搭建“千寻-北斗无人机战疫云平台”,将防疫供需精准连接。在“无人机战疫平台”上,需求方填写信息,准备防护用品、消毒液,供给方填写服务信息、服务区域。一旦平台匹配成功,双方确认作业时间与区域,符合作业标准后,即可开始作业。
平台上线当天,通过精准对接,平台高效协调无人机资源,陕西省渭南绿盛农业科技公司出动4架植保无人机、5台地面机、4位飞手,来到当地官底镇和官道镇,开展消杀喷洒工作。无人机自主飞行不到3小时,就完成对两个乡镇40余万平方米区域的消毒工作。
“飞翼”平台已经招募到陕西、上海、浙江、江苏、河南、四川等地的30个无人机团队,同时也收集到陕西、上海、山东等地的35个无人机防疫需求,作业任务匹配工作有序推进。
医疗物资保障调度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云计算为供需精准匹配搭建起衔接“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