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国家安全视野中的大数据发展挑战

随着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变革,大数据这一全新的信息技术迅速进入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有赖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政府较早地关注并充分重视大数据的发展问题。在“十三五”规划纲要里,“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被列为单独的一章,其地位不可不谓重要。纲要要求,要“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科学技术都具有“双刃剑”的属性,“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1],因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的观点,将我国大数据发展纳入到国家安全视野中来审视与思考。《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强调,要“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切实保障数据安全”,体现出国家决策层已经开始关注大数据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有学者指出:“未来国家层面的竞争力将部分体现为一国拥有数据的规模、活性以及解释、运用的能力,数字主权将成为继边防、海防、空防之后另一个大国博弈的空间。”[2]因此,在国家安全视野中的我国大数据发展,摆脱国外技术依赖、防范境外资本控制、警惕思想上对大数据安全的麻痹懈怠,这三件大事应当及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确保大数据安全,必须摆脱技术依赖
 
归根结底,大数据是依靠互联网技术支撑的,技术上的控制力在大数据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中国的大数据建设发展态势良好,但是毋庸讳言,我国互联网技术水平特别是大数据平台安全防控水平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将存在着明显的劣势。这种技术层面的“非对称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大数据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较大风险隐患,网络安全防控能力薄弱,难以有效应对国家级、有组织的高强度网络攻击。这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难题,我们当然也不例外。”[3]大数据平台承载着海量的数据资源,其中不乏大量敏感资源,必然会成为包括黑客在内的各类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网络攻击的重要目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网络安全事件中信息数据窃取的比重明显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PC端、移动终端及其操作系统均由国外开发引进,缺少我国自主“控股、控牌、控技”的制造商,我国互联网在基础设施层面就存在着难以控制的风险;其次,我国对于大数据平台的基础软硬件系统也尚未实现自主研发,许多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行业的大数据服务器、数据库皆由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企业占据,这些企业长期保持市场垄断地位,这如同给数据窃取者开了一扇难以关上的后门;再次,根据我国有关互联网安全企业统计,微软、谷歌、苹果、Adobe等世界主要互联网企业生产的软件产品均存在着数十甚至数以百计的安全漏洞[4],这些漏洞严重威胁着大数据平台的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5]应对这一挑战,坚持自主创新、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根本,建立健全国家互联网技术安全审查机制是关键,推动大数据安全法制化建设是保障。
 
在自主创新上,一方面要加大对大数据安全的研究力度,努力跟上世界互联网先进国家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一批“控股、控牌、控技”的大数据应用民族企业、大数据安全研究民族企业,以尽早实现相关设备、软件的国产化。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