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安全事件接连 “隐私”该何处安放?

近年来,大数据安全事件呈高发之势。日前,广东警方破获一起高科技经济犯罪案件,17岁的“黑客”叶世广,攻破了多个商业银行网站,窃取了储户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支付密码等数据,带领一批人在网上大肆盗刷别人的信用卡,涉案金额近15亿元,涉及银行49家。
 
今年2月,发生了世界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网络盗窃案。黑客入侵了孟加拉国央行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账户,盗走了8100万美元,后来孟加拉国表示,黑客出现了一个拼写错误,否则随后还将进行一笔近10亿美元的转账。
 
今年3月,与叙利亚有关联的激进黑客组织对一个自来水厂发起网络攻击。黑客操纵系统改变了进入到自来水中的化学物含量,阻碍净水过程。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这是因为在当前,我们所处的互联网络中面临着防御不对等状态,攻击者只需要找到一个漏洞,就能给我们以深深的甚至致命的一击,而防御者则必须守住所有的据点,实际上这基本已经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如何才能在科技迅速发展中更好地保全自己呢?
 
俗话说:“靠人不如靠己”,在网络世界里,多留个心眼,要从意识上保持对一切的“怀疑”,不掉以轻心,或许是最方便且有效的方式。根据IBM安全服务(IBMSecurityServices)的研究报告显示,高达95%的安全事件都和人为疏忽有关。当然,若想安全地混迹与网络江湖,除了有敏感的防范意识之外,还要有专门的防护技术和措施。
 
首先,对大数据安全的改进,最明智的指南是利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的杀毒软件行业。杀毒软件公司应对各种不同的威胁有很多的经验,而且还有无数的杀毒软件商也正在为此努力着。
 
其次,可适当选择收费的项目,如果能够通过花费有限的费用享受平静安全的网络生活,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如果我们一直沉迷于“免费”的糖衣炮弹,那无疑在滋长网络土壤的不安全性,因为这些“免费”总还是需要通过其他渠道来实现价值“补偿”的,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除此之外,云计算专家最看重则是杀毒行业对数据的开放性。行业领导者可以一同抵制新的和危险的恶意软件,并保证无处不在的电脑安全,且利用开放的沟通和缺乏破坏性的竞争,正是大数据构建强大的安全性所需要的。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