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型的社交互动平台,网络直播与传统的视频网站不同,当用户上传内容后,传统的视频网站会进行审核,符合标准后才可上传成功,而网络直播都是实时播出的,如果有人在网上传播不良信息或者发布违规内容,即使被查处,也是播出之后的事情。
虽然,大多数直播企业会选择人工审核的方式对直播内容进行实时监管,但是在过去的一年多里, “直播造人门”、“直播脱衣门”等事件仍然频繁发生。某直播平台负责人曾表示,视频直播从技术不需要“上传”这个步骤,当手机按下摄影功能键,云端会同步抓取、同步存储、同步传递,“延迟不会超过2秒”。在这个过程中,平台面临的困惑是“无法掌控直播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只能依靠人力进行24小时轮班审核,但是人工审核存在的问题较多,直播内容监管风险依旧存在。
直播内容监管存在哪些风险?
第一:网络直播规模庞大,人工审核成本高
2015年直播平台接近200家,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亿,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间会有 3000-4000千个直播“房间”同时在线,用户数可达两三百万人次,如果全部用人工对4000路视频同时进行审核,为了保证“无漏网之鱼”,至少需要上百人同时工作,并且每位工作人员需要配备1-2台监控设备。其实直播视频内容的违规比例占比不高,仅0.04%,甚至更低,但为了做到“无漏网之鱼”,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监管,运营成本压力增加。
第二:直播流量聚焦夜晚,人工审核效率低
网络直播白天跟晚上的“房间数”不同,目前,白天直播流量峰值是数百路视频,晚上可以飙升到数千路。但“三班倒”的审核人员,夜晚疲劳,人眼识别精确度降低,出现误判漏判的概率上涨,审核效率降低,难以达到网络直播的内容监管需求。
因此,网络直播行业的内容监管不能只依赖人工,可以采用机器识别结合人工审核的新型审核模式。
目前,据我所知的,国内能够为网络直播企业的违规内容过滤提供这种模式的主要有图普科技的“智能审核机器人”,阿里的“阿里绿网”、腾讯的“万象优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