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分析

前面两位中央领导都讲的很清楚了,大数据是我们这个时代信息技术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北京作为全国的软件产业的重要的发源地,也作为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的中心,我们更加看中大数据的技术潮流,大数据新的时代对我们产业和北京市的发展将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最近硅谷又有一个新的说法,前两年叫软件革命,软件改变一切。实际上我们在研究软件下一个发展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概念还是很重要的,因为软件已经越来越不是软件了,软件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终将会消失,但是软件产业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它将成为驱动数据,或者驱动智能,驱动硬件,作为幕后的一支驱动力量。它的盈利模式,它的商业模式,将更多把自己分化成各个行业服务公司,再直接提供数据服务,或者提供其他的基于数据和基于智能的服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认为整个包括软件、互联网的行业应该说在由大数据引发的一个大变革的一个周期中。
 
那么,在这样一个周期当中,北京市把这几件事放在一块来考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我们觉得这是同一件事,虽然可能各地方有各地方的不一样。刚才上海市经信委的领导介绍了,他们的大数据放在信息化处,更加注重于信息资源。那么,我们的理解,云计算是大数据的一个信息技术,物联网是大数据的传输体系,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包括IoT大量的终端是大数据的产业终端,大数据实际上更多是既有产业,又有应用。所以,北京市把这几个放在一起来考虑。
 
最近大家可能看得到了,北京市发布了一个《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这个里面要重点发展八大专项,云计算与大数据放在一个专项里头,再细看专项的内容还包括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这是我们对产业发展的一个逻辑和组织体系。
 
那么,国家层面对大数据的推动,刚才两位中央领导都介绍了,我再补充一条我要说的主题,就是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这也是大数据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背景。北京作为大数据发展起步早比较并有一定的产业优势的一个区域,我们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去年年底我们做了一个统计,700亿元左右,这个统计也不够规范和标准。我觉得有不同的口径来说,但是贵阳老发布的特别高,我们也不好意思发布一个太低的,去年发布一个不到200亿的,后来一看别人都500亿了,我们也加一点吧,有一定的弹性,我们也有小数点,不是信口雌黄。有人把大量的搞互联网的应用放进来,很难说互联网公司有不基于大数据运营的,或者即使不是也不好意思说,所以范围肯定统计不一样,对权威的统计口径,依赖与中央单位来做出。
 
北京的产业概况,我们分成这么几大块。第一,大数据产业和数据中心。没有大数据的时候也有数据中心,有了大数据的时候很多数据中心还是数据中心,但是不管怎样数据中心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北京也算全国数据中心最密集的地区,我们在亦庄形成一个大的数据中心集聚区,酒仙桥也是一个大的集聚区,这几年发展不错,正好迎合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形态。第二、大数据的工具,这是偏狭义的,大数据的软件,包括数据的展现等是我们产业的一部分。第三,大数据平台,现在更多由互联网企业形成的天然大数据公司,北京除了腾讯和阿里巴巴以外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一线阵容,大量的企业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积累了很多资源,这是我们发展大数据最活跃的一股力量。
 
当然,最重要的是北京作为首都,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支持,我们拥有大量的政府和行业数据资源。北京市率先开始做数据开发。我们最早开放建设了政府数据开放网,现在我们有42万的原始数据开放,同时我们也建立了数据交易平台。
 
北京发展大数据立足我们的产业定位,主要是中央对我们提出的新的四个中心的要求,政府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特别是科技创新中心是我们要重点打造的,同时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进行推动,这是我们的一个思路。发展重点是按照云、网、端一体化的思路,重点发展政务大数据、产业大数据和社交大数据,目前这是最有基础能够做起来的事。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