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助力互联网医院建设与运营

1、业务对标
 
目前,互联网医院所服务的人群主要分为六类,是业务对标的依据,即:①慢性病患者;②常见病患者;③诊断清晰需要复诊的多发病患者;④需要长期管理的康复患者;⑤医疗机构间的会诊患者;⑥有健康维持和健康促进需求的健康和亚健康人群。
 
不难看出,互联网医院目前仍处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初级阶段,难以承载所有诊疗业务,无法全面突破。而妥善解决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入口”与“要素关系”问题,便是互联网医院建设运营的前提。
 
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入口”,主要涵盖健康宣教、咨询问诊、智能导诊、预约挂号、候诊提醒、远程诊疗、电子处方、电子医嘱、药品配送、用药管理、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医疗信息查询、结算支付、患者评价、诊后随访、康复指导、健康管理、保险服务等方面。
 
服务入口,是从医疗本质入手,体现着互联网医疗的空间价值。而医疗本质是什么?美国特鲁多医师的墓志铭告诉我们,“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互联网医院的“要素关系”,是指在诊疗活动中,患者、医生、医院、药企、保险、物流、政府等进行要素交易时所发生的内在有机联系。
 
通过业务对标,统筹行业定位,是妥善解决互联网医院“服务入口”与“要素关系”问题的不二法门。
 
做好业务对标,是互联网医院建设运营的首要任务。我们以慢病管理为例,进行业务对标分析,其主要内容如下:
 
1、连续性健康数据缺失,往往依靠主诉或有限的健康数据片断来研判既往情况和现实病情。
 
2、无法详细了解慢性疾病的累积过程及个人形成因素,难以制定行之有效的个性化健康管理计划。
 
3、慢性疾病酝酿早期,任何器官皆不会有明显器质性变化,只是发生了功能性变化。缺乏临床大数据分析,无法进行早期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风险管理。
 
4、个人体检,大多数局限于健康普查,未能综合分析个体差异,从而难以对健康风险因子进行较为精准的个性化预防管理。
 
5、当前医疗体系主要是针对急性疾病和重症疾病所构建的,没有足够空间留给慢病人群。
 
由业务对标分析可得出,互联网医院慢病管理的“服务入口”主要有: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远程诊疗、电子处方、电子医嘱、药品配送、用药管理、线上结算支付、健康宣教、健康管理、保险服务等。
 
而互联网医院慢病管理的“要素关系”,则体现在互联网医院平台上患者、医生、医院、药企、保险、物流、政府等多元多边关系中。
 
厘清了互联网医院慢病管理的要素关系,便要协同各方利益,统筹行业定位,明确责任边界,充分发掘各要素价值。
 
以利益协同为前提,根据各要素成员与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关系,统筹行业定位,明确责任边界,阐述如下:
 
1)患者。
 
行业定位:需求方、付费方;责任边界:“购买服务,遵从医嘱,自我管理”等。
 
2)医生。
 
行业定位:供给方、收费方;责任边界:“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规范合法的诊疗文书,记录可追溯的诊疗过程,对个人的诊疗行为负责”等。
 
3)医院。
 
行业定位:供给方、收费方;责任边界:“许可范围内执业,配置相应医疗资源,保障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等。
 
4)药企。
 
行业定位:供给方、付费方;责任边界:“具备相应资质,从事药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配送,对药品质量、药品安全和药品保供负责”等。
 
5)保险。
 
行业定位:供给方、付费方;责任边界:“具备相应资质,从事险种开发、险种承保、理赔支付”等。
 
6)物流。
 
行业定位:供给方、付费方;责任边界:“具备相应资质,提供药品配送服务,对药品配送时效和药品安全负责”等。
 
7)政府。
 
行业定位:监管方;责任边界:“医疗质量考评,药品绩效考评,行业监管”等。
 
通过业务对标,找准服务入口,厘清要素关系,并协同各方利益,统筹行业定位,明确责任边界,是互联网医院建设运营的基础。
 
2、价值管理
 
互联网医院的价值管理应包括“医疗价值管理”和“商业价值管理”。医疗价值管理是让医疗回归本质,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商业价值管理则让医疗资产增值、变现,实现资本盈利。二者相辅相成,是价值管理的核心内容;“三效三率”即“效果、效益、效应、劳动效率、技术效率、要素配置效率”,是价值管理的评价准则;实现价值最大化,是价值管理的理想目标。
 
以“合同能源管理”理论,衍生并运用“合同数源管理”方法论,构建“互联网健康维护组织”生态,是互联网医院价值管理的展现形态。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