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停摆,谁浇灭了 Google 搜索入华的火焰?

故事要从 10 年前开始说起。2008 年,在 Google 还没有退出中国市场的时候,它从「域名大王」蔡文胜手上买下了 265.com 这个域名,并用它做了一个类似 hao123 的「网址导航」。和 hao123 一样,265.com 也在页面的显著位置提供搜索服务。用户输入关键词,发送搜索请求,265.com 会返回 Google 的搜索结果。
 
之后,Google 退出中国,但 265.com 并没有完全停止运营,直到现在都可以正常访问,只是一切搜索请求会被重定向到百度。所以在 Google 搜索撤出中国大陆的这些年里,它仍能通过 265.com 收集大量的搜索请求数据,并将这些数据用于了市场研究。
 
据 Google 内部的知情人士透露,「蜻蜓」项目的开发人员获得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里面全是 Google 从 265.com 上收集的中国用户的搜索请求。而且还有工程师获得了相关 API 接口的权限,可以直接从 265.com 上获取实时的相关数据。
 
「蜻蜓」项目工程师的日常工作就是通过 265.com 上的这些搜索数据来了解中国人平时都搜索些什么关键词,测试在 Google 上搜索这些关键词会得到哪些结果。然后将这些搜索结果放到一个叫「BeaconTower」的工具中进行检查,检查这些网站是不是「能在中国大陆合法访问」的网站。通过这个方法,Google 建立起了一张「不合法网站」的名单,然后就可以将这个「黑名单」整合进「蜻蜓」系统中,进而在搜索引擎里屏蔽掉那些非法的搜索结果。
 
内部的呼声
 
消息从 Google 内部爆出,也因为内部的压力而被迫叫停。
 
Google 内部的政策和规定是,任何数据收集工作都应经过公司的「隐私团队」审核,确保用户的相关权利没有被侵犯,且没有任何违反用户协议的地方,借此规避相关的法律风险。但在「蜻蜓」项目中收集数据的行为,Google 管理层一直没有向隐私团队公开。这让隐私团队「非常生气」,经过内部讨论,「蜻蜓」项目的工程师被告知不能再使用 265.com 上获得的数据进行相关的开发。
 
几周前,「蜻蜓」项目团队开始对来自 Google 本站上的搜索请求数据进行相关的数据挖掘和开发,因为 Google 本站上的搜索请求数据在获取和使用上完全合法,也合乎 Google 的内部规程。但这些搜索请求大多来自那些居住在海外的华人,跟中国本土用户的使用习惯仍有很大的不同,「曲线救国」的方式让「蜻蜓」项目的开发效率和过滤内容的准确度大大降低。
 
据两位熟悉这个计划的消息人士透露,「蜻蜓」项目事件的持续发酵,在 Google 内部引发了激烈的反响,以至于管理层和员工之间产生了裂痕。有几组工程师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离开了「蜻蜓」项目组。Yonatan Zunger,一名曾在 Google 工作了 14 年的资深工程师表示,他去年在「蜻蜓」项目组工作了几个月,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非常特殊,保密级别很高,并且从一开始就被 Google「区别对待」。「Google 中国分部和『蜻蜓』项目的负责人似乎并不怎么关心安全、隐私这些问题」,Zunger 说,「Google 的法律和隐私团队需要有权质疑他们的产品决策,并保证能和他们保持一种公开对抗的关系」。
 
之后,相关员工在内部发起了一项投诉,称 Google 对员工隐瞒了关于这个项目的具体细节,员工在开发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在做的东西将被用于何处」。这件事最终对包括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在内的管理层造成了巨大打击,因为他们在过去两年内一直将「重返中国市场」当作一个重要的「大事」,给了它非常高的优先级。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