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失去了自由的互联网?

我曾经写过好几篇和隐私相关的话题,阅读量都不高。这不意外,没有重大事件,通常人们不会关心这类话题。最近有几件事被引爆了,这个话题突然重新回到了人们视野中,所以可以再写一篇了。
 
这几件事分别是:Facebook数据泄漏事件,互联网公司是否偷偷用麦克风监听用户,以及所谓大数据杀熟。说到根本上,这几件事是相关的,背后指向的是同一个问题,即,人们到底出让了多少隐私,以及用户为什么会在不知不觉中出让这么多隐私。
 
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互联网的功能还很有限,人们的使用时长也不长。就算是Facebook这样的霸主,在那个时代无非也就是诸多网页中的一个。人们没有把那么多数据交给互联网公司,离线和在线状态还非常分明,远不像今天绝大多数人实际上已经永远在线,就算在飞机飞行途中也未必能获得清净。在那个时候,虽然互联网的模式早就是免费+广告,人们出卖的隐私数据仍然是相当有限的。然而几年之后,事情就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样子,数据和流量变得极度集中,使得泄漏隐私和通过大数据计算给不同用户标定不同价格成为可行。
 
在2010年之前,人们在互联网上主要使用开放协议,我们用电子邮件传递消息,用IRC/Gtalk(XMPP)聊天,用浏览器上网浏览信息,通过链接把各种资源连起来。开放协议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架设自己的服务,只要按照协议规范来,就可以让不同人架设的服务器之间正常传递信息。今天,区块链兴起之后,人们管这种模式叫做“分布式”,或者“去中心系统”,但仅仅几年之前,互联网本来就是去中心和分布式的,并不是像今天这样所有数据和流量都掌握在几家巨头手里。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什么杀死了分布式的互联网,使之变成了商业垄断为主?
 
2009年,智能手机的兴起,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使用方式,同时以这种方式使得大量的传统网络通信协议不可用,前者被广泛讨论,后者人们往往意识不到。简单来说,智能手机的兴起至少杀死了IRC/XMPP这样的及时通讯协议,部分消灭了HTML/URL这种互联网基础协议。讲述这段历史不可能跳过苹果这家公司,在iPhone出现的年代,苹果还是一家有特色但不重要的公司,但它几乎是凭自己一家公司开启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苹果的一系列决策,就没有移动设备的普及,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的,苹果也在另外一方面推动了历史,使得我们进入了一个垄断更密集,更封闭,但是更方便的时代。
 
先说第一个问题,IRC/XMPP协议是如何被杀死以及如何改变生态的。
 
很多人指责微信是个封闭的花园,这个指责没有问题。但解决方案是什么呢?这些人提供的解决方案通常是使用另外一个商业软件(Whatsapp/Telegram/iMessage)来代替微信。这时候如果你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使用一个开放协议,比如IRC或者XMPP来代替微信这种聊天工具,对方给出的回应通常是“那些太难用了,普通人不会用”。这个回答是错误的。
 
正确的回答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之后,所有的传统及时通讯协议都变得不可用了。不是因为难用,是因为在技术上不可用。
 
传统的聊天协议,都包含了在线和离线状态。用户使用之前,首先要完成登录,标记在线状态,建立一条到服务器的永久链接,然后才可以发消息。(如果你用过MSN的话应该会比较形象理解这个过程)。移动互联网开始之后,诺基亚S60和Android使用这些协议尚且没问题,但iOS早期版本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举动,这个系统上没有后台进程,一个应用进入后台或者关闭屏幕之后,所有链接都会被系统断开,但是系统会接收推送消息,帮助用户再次唤醒应用。早年诺基亚的粉丝是一直嘲笑iPhone这种设计愚蠢“一个没有后台进程的智能手机怎么能叫智能手机呢?”,事实的发展证明他们错了,iPhone成功了,其他人都死了。为了待机时间和兼容当时运算能力仍然比较低的移动设备,无后台进程,关闭链接,这些都是必要的优化,不然手机待机时间会快速下降,使之不可用。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