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互联网+农业”,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成为高频词,也成为这几天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在我们这个偏远小岛上,过去想买什么东西只能托人带,现在每周电商的包裹就有200个至300个,我还手把手教岛上的渔民使用我们邮政的‘邮乐小店’手机程序,帮他们把鱼干、虾干这些特产卖到了全国,‘互联网+’的威力就是这么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广东珠海外伶仃岛营业所投递员谢坚的话代表了大家的心声。在流通业、制造业、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互联网+”的能量正在被不断释放出来。“互联网+”的这个加法到底加上了什么?未来这个加法又该怎么做?
实体经济“加速器”
目前,“互联网+”正在广泛作用于实体经济,成为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加速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金岭糖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水栖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投入了超过8000万元实行智慧农田改造,在改造的农田里,浇水施肥都可以通过手机直接远程控制完成。“今年先试点100亩,未来将推广到10000亩,这不仅是为了节约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精准控制,从而生产出更加优质的产品,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
“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更为迅猛。全国人大代表、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表示,通过“互联网+”,制造业的设计、生产、销售等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拿智能制造来说,它是三个要素的集合,分别是自动化、数字化和人机交互的视频化。潍柴集团的智能制造已经实施了5年,我们去年生产了62万台发动机,如果没有智能制造,不可能有这个成绩。智能制造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互联网+实体经济”的能量还在于催生出一系列“四不像”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董事局主席丁磊说:“例如,‘互联网+快递’衍生出电子商务,‘互联网+汽车’衍生出无人驾驶,‘互联网+电视’衍生出智能家电平台。此外,还有商品众筹、共享经济、O2O和按需定制等。这些新面孔同样都是‘互联网+实体经济’的体现。”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党委书记樊庆峰看来,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动力将更加强劲。“5G的最大优势就是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它真正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互动,对制造业升级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未来生产线上重复性、高强度、对人体有害等工种,就可以真正完全通过机器人或工业自动化仪器来实现。”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30年,5G技术的商用将带动我国经济产出6.3万亿元,创造就业岗位800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