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约63年前的1958年,复旦大学成立了半导体物理专业,后者成为微电子学院的前身。随后几十年间,复旦学子与出身其他高校的人才一道,铸就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点滴成长。
至今,芯东西不完全统计,发现国内芯片半导体产业的11位领军人物出身复旦,涉及13家企业、其中不乏细分领域龙头。
我们通过梳理公开信息,挖掘半个多世纪前的半导体建设故事,以便还原这张“复旦大学造芯图谱”。
一、从五十年代说起:新中国首位女大学校长奠基
复旦大学的芯片半导体建设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彼时,国内教育行业百废待兴,存在学科建设不全、师资力量短缺等种种难题。
距今整70年的1951年,全国高校院系借鉴苏联模式进行调整,原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沪江大学、大同大学等校物理系师生合并,形成新的复旦大学物理系。
同样在那一年,拿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的谢希德,正想方设法筹划由美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份力。1952年,谢希德取道英国,得以辗转回国,任教于整合完毕的复旦大学物理系。
正是这位怀抱报国理想的海归奇女子、日后的新中国首位女大学校长,与诸位同事和学生一起,完成了复旦大学半导体学科的拓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