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职业剧能回到二十年前的辉煌吗?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安建导演的另一部作品《完美关系》也选择在同期上映,用更典型的中国式职业剧特色帮助《安家》实现了“同行衬托”,比如女主的人设。

人们一方面不理解为什么留学归来硕士,为什么27岁了还是个职场菜鸟;更不理解一个志在进入公关行业的年轻人,为什么前期的专业积累是帮人兼职卖房子——难道是安建导演的剧本看串了?

剧情对“公关”的理解也有待商榷。

除了制造出一个行业里基本没人听说过的“独立公关人”称谓,出事基本靠“人际关系”摆平的剧情套路,让人怀疑编剧是否真的花了精力去了解“公关”这个行业,还是单纯地觉得“能够操作舆论的公关”很酷?适合塑造主人公们精英的人设?

总之《完美关系》基本踩中了所有中国式职业剧的雷点:脸谱化的职场环境、幻想式的工作内容、过场式的业务环节、意料之中的情感线,再加上3.9分的豆瓣评分(《安家》是6.2分),足以说明这部电视剧在观众心里,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当然严格来说,职场剧在大陆市场发生这样的变化也能找到充足的理论依据。

比如对于大陆更复杂的观众画像而言,过于硬核的职场描述无异于收窄传播面,更不用说成功出圈激活全世界独一份儿的庞大“社交网络资源”。更何况国内职场剧的魔改其实由来已久,在《安家》和《完美关系》之前,不乏《猎场》、《谈判官》、《翻译官》等职场“神剧”。

但当疫情带来的特殊市场环境,让人们不得不在注意力更加局限的情况下,对内容质量更加敏感;当《想见你》离开后影视剧市场留下了过于鲜明的空白,《安家》和《完美关系》作为黄金档主力剧的同期上线,太适合成为重新审视国产职场剧的契机了:

倘若中国本土的观影环境很难催生优秀的职场剧,那为什么20年多前我们却曾经迎来过一系列辉煌的“职业剧热”?《安家》、《完美关系》们到底又是在哪一环出现了问题呢?

消失的“职业精神”

人们对于中国职业剧的共同记忆,大概是在20年前被定义的。当时以《妙手仁心》、《法证先锋》、《鉴证实录》、《壹号皇庭》为代表的一系列职业剧被引进大陆,TVB编剧们将警察、医生、律师、消防队员这些肉眼可见的职业几乎翻拍了个遍,然后在那个信息渠道十分有限的时代里迅速定义了老百姓们,对于这些职业的第一印象。

包括此前一段时间,谈香港警察必“阿sir”的国民语言习惯,基本就形成在那个时间段内。

当然平心而论,2000年前后也确实是电视剧的黄金时期——互联网刚刚落地远远谈不上普及、看电影仍然与小资情调牢牢绑定、看电视成为中国家庭最主流的娱乐方式——彼时无论是大陆还是港台都集中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电视剧作品,比如被成为国产犯罪剧巅峰的《黑冰》、豆瓣三大神作之一的《走向共和》、现象级的古装偶像剧《还珠格格第一部》。

也就是说,当年TVB职业剧对于那一代年轻人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理论上是可以通过“信息渠道有限”、“注意力相对集中”、“娱乐方式匮乏”等理由来解释的。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