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分析:创作上行、产业链升级

与主张“用户服务”的“在线阅读”业务发展相反的是,网络文学优质IP在ToB产业侧的变现才刚刚开始。以“优质内容的可持续性生产及开发”为关键词的IP授权市场连续十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国家版权交易相关数据显示,在2018年中国互联网版权产业市场规模达742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中国授权市场规模进入全球前五。已在版权市场站稳脚的阅文集团2019年财报显示,版权收入高达44.2亿元,同比增长341%。

在“内容分发及变现”这一下游产业链上,“谁先走互联网版权产业化谁就有机会走向广域发展”这一结论已不容讨论,IP产业的工业化程度将是下一个关注点。

与此相反的是,在“内容生产”这一上游产业链的参与企业均表现出对“优质原创内容”的求贤若渴。自去年至今年初,包括腾讯推出的“繁星计划”、阅文的“百川计划”、 今日头条的“青云计划”、爱奇艺的“晨星计划”等陆续推出创作者扶持计划,打响了各内容领域的优质创作者争斗战。

内容创作呈现繁荣态势。但也并非完全向好,一方面,从创作端来看,原创者对于自身内容的扩展空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比如从短句到图文,从微博到短视频,从小说到电影,原创者自身难有如水般的“灵动性”去调整姿势适应市场。另一方面,从市场端来看,对于“内容”,尤其是“优质内容”,大众目前对此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标准,抑或是在水军的舆论中情绪与评判随之“潮起潮落”。

这根本在于,内容创作平台的价值观、及培育土壤含氧量——是否提供足够宽量的创作自由度、是否不单一以用户流量为唯一考核标准等。事实上,内容产业是创造为先,优质内容创造者往往能引领潮流及大批簇拥者,反之对其他生产者产生叠加影响。我们对“内容”的思维定式应该做一些转换,内容不单单是内容。

这让市场的每一个内容参与者不得不去思考:内容赛道拐点是否来临,市场该培育怎样的内容创作土壤、及IP开发链条的工业化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