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种变化有好的一面,至少内容产业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受众群体,有机会激活更大的市场潜力,但产业面临的问题更加直观:
这个新趋势要求“内容”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而这个要求也同步增加了创作成本,比如目前所创作的内容适合哪种内容载体、适合在什么样的平台上传播,将哪些元素作为首选的引爆点,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传播效果的巨大差异。
而这个新痛点则会带来一个次生痛点:个体或者小体量创作者会因为创作成本的提高,越来越难以保证内容生产的稳定输出;内容的资源也不断倾斜于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体系,开始出现同质化、量产化的问题。
2019年一个大趋势也因此应运而生:内容载体更加丰富、技术融入内容更加全面、更强调产业端为内容进行主动赋能。
比如刚才提到的《潮流合伙人》,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可以通过“AI雷达”实时、直接获得内容的“反馈”:这人是谁,穿的是什么衣服,同款怎么买,完成从观看到购买的跳转;与此同时,不用再过多考虑“转化”的栏目组,则可以将精力更多投入到内容展示等其他环节上。
我们同样可以在2019年大火的“网红带货”热潮中看到类似的思路。在很多行业媒体的描述中,“网红带货”被形容为“电视购物的翻版”,即基本模式都是由主播展示商品为主、以观众转化为消费者为最终诉求,只不过将展示平台从电视换成了网络。
但事实上,通过产业的赋能,“带货”场景的构成逻辑已经完成了一次重新定义。
在传统的“单向输出式”内容时代里,电视购物场景内唯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就是主播的不断口播。想要补充额外信息,方式基本只有在画幅内增加展示物,并且还需要用户进行相应的配套行为才能使其生效(比如电视上挂出购物电话,需要消费者完成拨号和相应的通话)。
按照产品运营的角度来看,这一方面很容易造成大量的信息干扰,严重影响内容最终呈现的效果,另一方面给用户设置了太长的使用路径,让参与成为了一个高成本行为,进而导致消费者转化率不高、内容本身也被大量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