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研发大战中“一猴难求” 该重视实验动物学科地位了

 在生命科学研究过程中,动物实验不可或缺。病毒研究、疫苗研发、药物实验、疾病模型建立,都离不开动物实验。而在动物实验中,实验动物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或人工改造,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科技日报记者近日了解到,在实验动物产业方面,调研显示,我国实验动物机构多被国外大企业控股,存在动物品系外流和重要动物品系“卡脖子”等多方面问题。

  我国目前实验动物供给能力怎样?实验动物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当前困境未来如何破局?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保障科学研究的战略资源之一

  目前,常规的实验动物资源包括实验动物物种资源、遗传工程动物资源、人源化动物资源、人类疾病动物资源等四类。

  小鼠、大鼠、豚鼠、兔、犬、小型猪、猴以及雪貂、土拨鼠、裸鼹鼠、树鼩等用于特定研究领域的特种动物,都可成为实验动物物种资源;遗传工程动物资源则是用现代的基因修饰、遗传育种等技术研制或培育的新型遗传信息改造动物;人源化动物是指联合免疫缺陷、基因修饰、干细胞等技术,研制的带有人的功能性基因、细胞、组织甚至器官的动物;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指在医药研究中,采用物理、化学、手术、生物等技术,建立的模拟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动物。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教授秦川曾撰文指出,实验动物资源是实验动物学科的核心产出,也是实验动物学科为生命科学、医学等相关学科提供支撑的着力点,因此,实验动物资源是保障科学研究的战略科技资源之一。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开始在全球肆虐。

  对这个新的病毒,人类有太多的疑问:病毒入侵人体的受体是什么,它会带来怎样的机体免疫反应,它在人体各组织内如何分布,它的复制规律、病理发生过程是怎样的,它通过哪些途径传播……所有这些疑问,是药物和疫苗研发的基础问题,都需要通过动物模型去研究。

  “新的烈性疾病不断出现,完全攻克这类疾病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动物模型。”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季维智说,有效的动物模型有望让人类了解生命发育过程,构建人口健康和疾病防治的重大基础理论,破解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难题,推动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革命。

  资源总量存在严重不足

  “遇到重大疫情发生,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寻找动物模型,但由于我国实验动物短缺,这时会迫切需要进口。”云南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志刚说,在他的研究领域,特别需要无菌动物模型。但目前,在无菌动物模型开发方面,国内实验动物除了昆明小鼠,其它实验动物总体上还很缺乏。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