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互联网巨头、零售商超的入局,各大社区团购品牌纷纷利用社区里的便利店、洗衣店、快递站甚至美容店、烟酒摊去抢占市场份额。同时,这些社区内的各类门店也都挂出了团购品牌优惠、满减的宣传海报,成为了各大平台的提货站点。
有的零售门店,甚至整齐划一贴着四、五家社区团购平台的广告,试图“多线”发展;同时,用户下单团购的商品则堆满了门店货架、冷柜,等待下班时分大批工薪族涌入门店提货。这种类似“集各家优势”一体的提货站点,每个成熟社区都能见到两、三家。
根据艾媒咨询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社区团购的市场规模为340亿元;在疫情“黑天鹅”作用下,2020年社区团购市场发展迅猛,市场规模达到720亿元;机构预测,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80亿元。
便利店、洗衣店、快递站、美容店……作为传统商业经营者,这些小商家显然也都知道,在互联网时代“社区团购”模式已势不可挡。与其抗衡,不如积极“拥抱”新的商业模式,所以他们也都纷纷打起了借势社区团购为自家小门店“引流”的算盘。
但是,目前随着团购平台与门店(站点)合作的深入,部分经营者也开始发现,情况不大对劲、自己似乎被平台“套路”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团购平台积极拓展社区提货站点的背后,又潜藏着什么样的商业游戏规则?
张媛(化名)便是其中之一,在大亚湾某住宅小区经营便利店的她告诉懂懂笔记,早在一年前,便有社区团购BD找上门,询问她是否有意向加盟成为平台合作提货点,“一开始我没有答应,觉得(电商)平台抢了实体店大量业务,还好意思说要合作。”
但是,鉴于目前便利店似乎即将成为“夕阳行业”,再加之社区内已经有三、四家小商超(竞争很激烈),经过一轮深思熟虑之后,张媛决定答应BD所提出的合作请求:每当有用户下单,可以到店内提货,她可以获得每单10%的佣金。
除了创收之外,对电商模式深恶痛绝的她,计划借成为社区团购提货站点的机会,利用平台,为她经营的便利店引流。作为小商户,她盘算着将来用户上门提货,肯定要进入便利店里,同时买上几个日用品也算是意外的小收入。
毕竟,早期的社区团购,做的基本是生鲜,与店内所经营商品,基本不存在冲突。
实际上,成为社区团购平台的提货站点之后的一段时间,客流的确也能够拉动店内其它商品的销售,“有时候,取货的用户会顺便买点儿啤酒、方便面啥的,甚至买上几包卷烟。”
而尝到了“赢两次”甜头的张媛,对后续上门寻求合作的其它团购平台BD,基本也做到了来者不拒,截止到今年4月,她的便利店已经成为了多多买菜、橙心优选等,五家团购平台的提货点。
这段时间,平均每天送到她店里的团购商品有将近六十单,同时,佣金收入也超过200元,占便利店日常营业收入的近三分之一。与此同时,为了存放用户下单待取的团购商品,张媛还专门腾空了一排货架,购置了一台二手冷柜。
眼看着距离“赢两次”的目标已经不远时,她也开始发现了问题:虽然取货的用户络绎不绝,但是利用平台为便利店引流的效应,正逐渐减弱——以往用户提完货还会在店里逛逛,随手买点小零食;如今用户基本是取完货即走,根本不屑逗留。
随着社区团购佣金的增长,张媛甚至发觉便利店内商品销量、营业额正在减少。以往很多经常在店里消费的顾客,如今也都开始在团购平台上下单,之后再到店取货,很少会到店里购买日用品、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