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数据中心投资规模方面,2020-2022年期间总投资约1.5万亿元;工业互联网投资方面,2020-2025年期间累计投资将达到6500亿元左右。
这种强调大力投资催生化学反应的现象,其实是一种“规模信仰”,即类似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规模是一切问题的解药”。规模起来了,很多事情就好办。
2020年3月4日,时值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人们对经济的下行做了最坏的心理预期。在“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中,最有可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只能是投资,而投资须加以政策“催熟”。
基建领域,我国是“早期落后、近年赶超”的形象,一度“基建狂魔”成为标签,每年都有大项目动工,很多城市也在“满城挖”中实现逆转。加上特朗普在去年挥舞贸易大棒,在关键技术上搞起“卡脖子”,启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为新基建呐喊叫好。也正是这一次,以“铁公基”为代表的旧基建退出了炒作中心。
政府侧,34万亿项目投资迅速浮出水面,各地市都规划了2020年的基建目标,不断细化可落地;产业侧,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都在狠狠PR这个概念,重金押注新基建,甚至一时之间“All in”成为强调技术转型一致的标签;资本侧,资金转向硬科技,芯片、IDC、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纷纷进入融资高峰期,就连以往无人问津的工业AI也逐渐成为了创业的“网红赛道”。
主打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工业边缘计算、工业视觉AI、工业软件概念的公司在过去一年纷纷融资,硬科技正在进入工厂的拐角。
思谋科技融资超1亿美金(A轮)、江行智能融资近亿元(A+轮)、寄云科技融资近亿元(B轮)、格创东智融资近亿元(A轮)、黑湖智造融资近5亿元(C轮)。更大额的发生在十大双跨平台企业,比如树根互联的8亿(C轮)、海尔卡奥斯的11.5亿(A轮)······统计显示,2020年工业互联网领域融资次数及金额均是2019年的3倍。
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从企业高管高位上俯下双眼,“奋不顾身”地去创业或做投资,投入到新基建的海洋之中,凝聚成新基建的繁荣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