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芯片荒”的境况下,一场行业性的车企自救行动,正在展开。
据第一财经报道,2 月 22 日,上汽集团下属企业上汽乘用车已与智能芯片产业“独角兽”地平线敲定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或以上汽乘用车为载体入局芯片产业,缓解产能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集团并非唯一一家有意自主造芯的车企,长城汽车、五菱等车企也有意为之。
全球性芯片短缺
汽车芯片短缺的局面,最早可以追溯至去年疫情期间。至于其背后原因,最“简单暴力”的理解便是——供不应求。
疫情期间,东南亚、欧洲等多个地区的芯片供应商产能受到影响,供给受到制约,芯片供应减少。然而,疫情并未减少生产需求。相反地,消费电子、医疗、通信等领域更是在疫情的刺激下需求激增。
在供给减少,需求增加的情形下,引发了全球性“芯片短缺潮”。
值得一提的是,据《日本经济新闻》等外媒分析,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和封禁,也是造成芯片吃紧的重要因素——
-
其一,中国半导体生产受阻,芯片供应减少;
-
其二,受限的产能转移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加大了芯片供应商的生产压力;
-
其三,不稳定的经贸环境扭曲了生产供应链,美国对华的制裁政策引发备货、抢购行为,需求进一步扩大。
随着 2020 年下半年汽车市场迅速回暖,汽车缺芯的问题日益凸显,导致各大车企生产受阻。
2020 年 12 月,本田、大众、福特、通用等车企纷纷宣布减产,调整生产节奏,推迟部分产品线生产,有的甚至宣布暂时停产。
进入 2021 年,全球性“芯片短缺潮”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