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即时通信领域,雷军对于市场的敏感度是先于张小龙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米聊的模式并非首创,而是模仿自国外同类产品。
2010 年 10 月 19 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一个学生团队研发出了一款软件,名为 Kik Message——能够基于本地通讯录与联系人直接建立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免费短信聊天的即时通讯工具。
发布仅两周,Kik Message 的注册用户数就超过了 100 万。
在当时,本来打算做智能手机、对移动互联网行业高度关注的小米团队,最先关注到了这款软件,仅在一个月后(即 2010 年 12 月 10 日),第一代米聊便诞生了。
米聊最初定位于跨平台、跨运营商的手机端短信工具,是一款免费的即时通讯工具,只要用户的手机能上网,就可以通过其进行免费的对讲功能。
除了语音对讲,米聊也支持图片、视频、文字、红包、广播、视频电话、远程协助、屏幕共享等多种功能。
最初的米聊,和小米手机、MIUI 系统一起,组成了早期小米业务版图的三驾马车,也被雷军寄予厚望。
雷军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公开谈到,米聊是继移动互联网风口,小米发现的第二个有千亿美金市场的机会。
不过,米聊的现实发展情况并不似雷军期望般美好。
米聊发布之后并没有立刻成为爆款,之后加入「语音对讲机」功能之后,用户数量也才增长到了 100 万。
对于当时的米聊而言,需要足够的发展时间,然而,快速出场的微信并未给米聊发展时机。
微信入场,米聊后退
在米聊推出 40 天后,也就是 2011 年 1 月,腾讯推出了微信。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的做法正好契合了雷军当年的设想之一,而微信的出现,让米聊的获胜概率,变成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