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也有一个交流,也是关于碳中和的发展,今天我在这里我们可以稍微系统看看,我们现在的整个新基建时代加上碳中和时代,我们数据中心产业的状况,以及未来我们下一步的趋势,甚至是我们寻找一些机会和寻找机会的逻辑。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整个产业的政策,中国现在正在经历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型,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多次将数字经济的GDP的比重和增长值作为很重要的指标写入GDP中,去年新基建政策出台以后,国家明确将数据中心定义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底座,也是积极的推动新基建板块快速的发展。
另外2021年,我们今年碳中和的政策对我们整个数据中心行业也是一个清晰的明确,明确我们数据中心作为能耗大用户,也是未来实现碳中和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我们整个未来的三到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主流就是新基建加上碳中和,在产业促进方面归为三类,一个是新型技术的发展,比如5G技术,同时这些技术在各行各业落地,推动我们整个需求端进一步的发展。第二个从产业规划的布局,无论是区域的布局,东西南北,以及到省核心和边缘这样的布局,还有应用的布局,不同的应用,灾备的应用,存储的布局,这是我们规划布局的范畴里面作为产业中间非常重要的政策。
剩下就是绿色,我们绿色可持续发展作为数据中心行业非常重要的,这个里面我们看到核心城市现在越来越加强能耗的审查,上个月北京经信委和发改委出台了限制的政策,非常明确关于PUE,关于税收的政策;广东前两天也出台了节能政策,这是非常重要的事件,通过这个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整个产业政策来说,产业的促进政策就是我们说的那几个方面,产业未来的引导方向就是绿色,可持续的方向,接下来的政策也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细。
整体来说中国的数据中心市场,特别是新基建推动以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们的头部企业,像万国、世纪互联在去年增长是25%,虽然规模很大,但是也可以保持25%的增长,另外就是我们可以看到各类型的企业,原来非这个行业,比如我们看到有能源充足的企业,像刚才的三峡集团,以及我们的国家电网,还有宝钢、沙钢这些钢铁企业都有丰富的能源和资源,还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比如万科、金茂也进入了这个领域,形成了一个跨界的态势。
第三类是我们看到数据中心新基建时代带来大量的资本进入,而且都是大资本,包括国外和国内的产业资本。IDC圈旗下咨询机构,就是服务这些企业进入这个行业,相当大一部分企业的进入都是我们公司做支撑。我们看到去年的市场规模是100亿,每年增速达到20%。
在目前如火如荼的产业形势下,我们的产业布局有两种业态,一个是城市协同、城市一体化,我们围绕核心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周边开始有大量的产业聚集的态势,也是因为在核心城市,大量的用户需求的不到满足,因为核心城市相应的资源供给是有限的,所以这些需求逐步的外溢形成了这个态势,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着京津冀的范畴,北京和周边在2020年整个产业是300亿的规模,长三角差不多170多亿的规模,湾区是130亿的规模,这是目前形成这样一种城市协同的一体化的态势。
第二个是我们的园区,产业园集群,今天我们在贵阳举办这样一个活动,上午我们很多专家一起去贵安考察,也看到过像华为的数据中心,像腾讯的,像苹果的,电信的数据中心的规模,而且已经投入运行,已经形成了很完整的产业,这个产业集群它是需要很好的产业环境的,贵安在这几年来为数据中心产业打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包括我们的骨干网的协同,骨干网的升级,我们的人才的基地,我们的生产制造的基地等等,甚至围绕着用户需求端我们有很好的产业生态,我们有一些很优秀的大数据的企业都落地在这里,这些也都是对数据中心有很好的联动需求的用户,不管是供给的生态还是需求的生态,我们园区打造了这样一个生态,形成了一个全国的产业园聚集的状况,这是我们第二个布局的特点。
刚才看完我们的现状,接下来我们看看我们未来的东西,我们统计了一下,截止到2020年,围绕这三个区域,核心城市区域的周边,已经审批的供给的能耗指标和立项的项目规模差不多是现在这张图上(PPT),北京和周边40万架,上海和周边30万架,广东和深圳周边30万架,我们实际上在运营的,我们机架规模运营的北京周边是35万架,上海周边25万架,广深20万架,从这个数据我们看到未来规划资源远远大于我们现在存量的状况,很多人问这里面是不是我们过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