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天眼”的年轻人

在正式运行一周年之际,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捷报频传:基于FAST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到40余篇,快速射电暴成果入选《自然》杂志公布的2020年十大科学发现,发现的脉冲星总量突破240颗……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坐落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这里群山环绕,人烟稀少,方圆5公里为“静默区”,进趟城要两个小时车程。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仍有一群年轻的“探天者”在这里默默坚守。他们平均年龄34岁,整个观测基地100多人中,35岁以下占77%。

建好之后更要用好,守护“天眼”,这群年轻人担子不轻。他们是如何让凝聚无数人心血的国之重器稳定可靠运转的?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数据中心运维工程师黄梦林:

“在大山里探索宇宙星辰,想想也挺浪漫”

2011年,即将从贵州大学毕业的黄梦林,面临一个抉择。此前围绕部分专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跟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为守护FAST提前布局,计算机专业的黄梦林恰好符合要求。

“听过FAST没?”

“那是做什么的?”

“国家天文台在贵州建设的射电天文望远镜!”

虽然听起来有点陌生,但计划读研的她还是被吸引了,“‘天文台’这3个字,听起来就很让人心动。”黄梦林果断报了名。同年9月,她顺利赴京深造。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