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北京自然博物馆,没有以往的人头攒动。这并不意味着愿意来参观的观众少了,而是因为该馆因疫情防控采取的限流措施。观众仍需提前好几天,才能约到周末的门票。
北京自然博物馆现有建筑面积2.1万余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不到1万平方米。前身为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始建于1951年。该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目前拥有藏品超过30万件,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堪称孤品。
市民王女士带着七岁的儿子正在参观恐龙化石。“男孩子很多都对恐龙感兴趣,他四岁的时候我就带他来看过,现在疫情期间哪都去不了,馆里人也少很多,正好可以更细致地参观参观。”王女士说,在北京长大的她,小时候就经常来逛自然博物馆,“这是个总有新东西的地方”。
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看来,这也正是该馆获评北京最受欢迎的亲子游目的地之一的原因。
“有些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完成后就固定了,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都不会有任何变化。”孟庆金说,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每年都会有更新。
变化的核心是用相对固定的标本来凝练和讲述不同的故事,传播不同的科学知识。
孟庆金举了个例子。同样的动物标本,你可以用来描述不同地区的动物类型,比如非洲、亚洲、欧洲分别有哪些动物,你也可以用它来说明非洲生物多样性、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例如动物为什么要迁徙,迁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等等。这就是“神奇的非洲”展览所展示的。
变化还体现在将标本背后的科学研究进展更新到展览上。
“我们2019年组织了一个古哺乳动物展览,就是基于2017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策划的。”孟庆金说,科学发现每天都在发生,同一件标本背后的科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博物馆的知识输出和传播要及时跟上。
这是在北京自然博物馆设计之初就有的考量。“在古爬行厅的二楼有一个小夹层,这就是我们预留出的弹性空间,以便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孟庆金说。
就在孟庆金所说的二楼小夹层的一角,陈列着一块古生物化石标本和根据标本复原的一个奇特的模型,模型看起来外形似鸟,有一对黑白相间的羽翅,头顶上有一簇红褐色羽毛,它的喙又像是啄木鸟。而最为特殊的是它的两条腿上也覆盖着羽毛,一直延伸到脚趾,就像是另一对翅膀。这种古生物被中国科学家命名为赫氏近鸟龙。
赫氏近鸟龙的羽毛复原研究离不开孟庆金。他带领团队从化石中残存的羽毛结构特征入手,收集了大量恐龙化石,成功复原了赫氏近鸟龙羽毛的形态和颜色。赫氏近鸟龙的成功复原,打破了人们对恐龙固有的认知。在这条用科研成果支撑科普教育的道路上,孟庆金已经埋头前行了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年中,他深入化石产地进行发掘与研究,将大量古生物研究成果用标本复原,甚至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展现于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