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是App的“香馍馍”

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违规使用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App,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日前,工信部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手机应用软件进行检测,督促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整改。截至目前,157款侵害用户权益的App仍未完成整改。据了解,这是工信部第十次开展集中检查,通报相关情况。在工信部组织的十批次检测中,腾讯应用宝、小米应用商店、豌豆荚、OPPO软件商店、华为应用市场发现问题占比排名前列,平台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2019年年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信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明确了“征得用户同意前就开始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收集的个人信息类型或打开的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与现有业务功能无关”“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或打开非必要权限,拒绝提供业务功能”等属于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2020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征求意见稿)》,为App个人信息收集划定了具体的、可操作的边界。加上已经施行的民法典、已经发布草案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在起草的数据安全法等,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渐趋完善,哪些行为属于违规行为,什么可以收集、什么不必收集……可以说,个人信息收集的边界也已非常明确。

个人信息保护是数字经济的底线。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仅事关消费者的隐私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安全保障权等多项权益,也直接关系用户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甚至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利益乃至公共安全的问题,严控各类平台和App过度收集、泄露和滥用用户数据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