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品牌开始变味 是从疯狂造词开启的

  以前,对于那些不需要烧钱扩张、财务结构相对健康的消费项目,投资人在估值时一般是根据PE市盈率(估值/利润),只有那些互联网项目,比如滴滴、拼多多、美团这类平台型公司,才会用PS市销率(估值/销售额)来估值,因为这些项目往往是亏损的。但现在,投资圈开始流行用PS来给消费项目估值。
  以元气森林为例,这家公司今年4月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60亿美元,公开资料显示,其2020年收入不到30亿元,按此计算,市销率约为13倍。作为对比,可口可乐的市销率只有7倍。
  已经上市的完美日记,到了二级市场之后更夸张。2020年收入52亿元,亏损27亿元,市值一度超过1000亿元,市销率最高时有20倍。
  这意味着投资人开始接受消费项目也可以亏损扩张,新消费行业的玩法和估值逻辑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就像前几年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的用户逻辑一样,投资人开始越来越看重规模、增速、市场份额,而不再盯着企业的利润表。
  一位消费品行业的连续创业者对深燃总结了这其中的差异:“原来的消费品发展都很慢,要靠积累,用自己的辛苦钱慢慢滚动,到最后阶段资本才送你一把。但现在很多消费品,一开始就是资本驱动的,快速扩张快速走量,只要把规模做起来了,即便是亏了很多钱,但只要能上市,按收入来估值,乘以10倍,很快就能套现。”
  这其中最核心的点在于,创业者和投资人在这个游戏中,赚的不是利润分红的钱,而是市值上升的钱。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