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个人号、公众号、视频号后,微信又上线了一款小程序——“购物号”。
引发关注颇多的点在于,网络传言在这个“购物号”中,只要是微信用户,即可在购物号里“带货”——曾经被嘲做不好电商,如今一转身却让12亿网民为其带货?
那么,购物号真的能让微信用户人人都当上小老板吗?为什么说购物号是一个“误会”?购物号究竟是腾讯在社交上的新探索还是电商的新突破?
被指是一场误会,“购物号”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购物号”并非微信推出的小程序,而是隶属于腾讯惠聚。
腾讯惠聚小程序是腾讯智慧零售推出的优选品牌好货小程序 ,大概于去年12月上线。在腾讯惠聚里小程序里,集合了三只松鼠、波司登、沃尔玛等数百家品牌的官方小程序,点击品牌名称即可跳转到相应的官方小程序。
与腾讯曾推出的其他电商玩法不同,惠聚被定义为“腾讯广告的社交电商实践解决方案” 。惠聚将商家购买流量的费用用以补贴平台用户,放到社群进行传播,用更低的成本获取用户,帮助商家“私域增长”。未来惠聚还会引入拼团优惠、品牌直播、拉人领红包等互动新玩法。
其中,腾讯惠聚的新功能“购物号”更为亮眼。用户注册“购物号”的步骤非常简单。只要打开腾讯惠聚小程序,点击“我的”,进行我的界面后,就会自动出现“我的购物号”,然后只要一个微信号,就可以进行带货。
其实,“购物号”相当于个人分享商品的店铺,号主带货的商品来源于惠聚平台,用户可以从惠聚平台中挑选商品上架到“我的好物清单”, 初始购物号只有四个好物清单位置,根据相关规则提示,购物号“影响力”越高,可获得的推荐位也会越多。
随后号主可以将这些商品分享给微信好友,随后微信好友就可以用低于平台的价格买下商品,也被称为“专属价”。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曾经拼多多就是靠着低价和好友分享模式火起来的。 而这一次,吃螃蟹的人变成了“购物号”。
要知道,现在在微信里,来自淘系的链接仍不能直接跳转,而是需要复制“口令”到相应的app内才能打开。但在“购物号”中,腾讯却丝毫不掩饰想要12亿用户为其带货的野心。
曾经,腾讯手握全国最大的私域流量,却始终做不好电商,那么这一次“微信号”到底行不行?
手握12亿用户,“购物号”能够给微信带来什么?
虽然说腾讯这次的野心不小,但单凭一个“购物号”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呢?下面《松果财经》就带大家从正反两方面探讨一下,“购物号”到底够不够格,能不能为腾讯电商打开新局面?
首先,“购物号”背靠微信,拥有微信巨大的私域场景,这是无与伦比的优势。


根据公开报道:每天有1.2亿人在发朋友圈、7.8亿人在看朋友圈;3.6亿人在看公众号文章;4亿人在用小程序。截至目前,微信活跃用户接近12亿,几乎囊括了我国所有网民。所以如果“购物号”能够将这些流量全部盘活,大概是3个美团、2个拼多多、1.2个支付宝。
除此之外,微信的变现能力也很可观。 根据腾讯财报,2019全年,微信数字商业总交易量已超过8000亿元。预计今年,GMV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
这无论是对商家,还是对“购物号”号主来说,都能带来巨大的利益。商家能够通过该入口获得大量来自微信用户的流量曝光;而“购物号”的号主能够通过社交的方式“卖货”,实现真正的“流量变现”。
在这一点上继续发散,《松果财经》认为“购物号”在二手电商的交易上也存在价值。除了来自小程序的货物之外,用户或许也可以在购物号上放自家闲置物品?
当然这种玩法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这对于微信而言是一本万利的,能够更大程度的提升用户粘性。
但是“购物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用户的购物习惯已经形成,而腾讯系app并不具备电商基因,在与淘系、京东以及拼多多争夺电商用户时有一定的劣势。 如何将微信的社交属性转化为电商属性,吸引用户在微信内购物,打造微信内的电商闭环是一个需要长久思考的命题。
另一方面,目前号主通过购物号分享带货,暂时还不会获得直接佣金。 这种没有实在的利益、纯社交性质的分享,很难调动号主的热情,也就无法实现“12亿网民为其带货”的愿景。
所以,腾讯下一步的重心是如何激励购物号号主积极分享商品, 在这里《松果财经》认为,腾讯有可能会采用淘宝客性质的分佣机制,或者是云集等社交电商的拉人头模式。当然也可能开创别的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