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工具型产品的转折点。
当人口红利消失的论调席卷互联网,曾经“躺着赚钱”的工具厂商,纷纷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有人选错了方向,在浑浑噩噩中走向了慢性死亡;有人迎合了潮流,在新的赛道找到了高光时刻;也有人赌对了风口,却在短暂的崛起后仓惶告别舞台。
在所有的工具起家的厂商中,墨迹天气可能是最为特殊的一家。作为一款亿级月活的超级工具,墨迹天气始于95后们并不熟悉的塞班时代,见证了移动互联网的兴衰沉浮,但未能沿循工具到社区再到平台的逆袭路线。
可在大多数工具厂商销声匿迹的时候,墨迹天气却以综合气象服务商的身份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
所有的偶然和必然背后,都离不开墨迹天气的To B探索。
01 曾经被唱衰的转型
上一次对墨迹天气集体讨论,还是2016年底前后。
彼时美图成功赴港上市,工具厂商的出路问题再度甚嚣尘上,同为“亿级俱乐部”成员的墨迹天气也传出了IPO的消息。
只是舆论对于墨迹天气并不算友好,坊间出现了很多尖锐的观点:比如打开频次低、用户时长短,在用户时长逐渐主导产品价值的大背景下,墨迹天气自然不是所谓的优质标的;再比如营收模式相对单一,陷入了所有工具型产品的“误区”。特别是张小龙丢出“好的产品用完即走”的观点后,许多工具起家的厂商进入了难熬的至暗时刻。